霸州市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古代史研读北宋边境防线上的重要支撑点 [复制链接]

1#

引言

古代史研读:北宋边境防线上的重要支撑点——霸州,霸州位于河北东路北部,北邻辽地,是北宋河北边境上的军事重镇,也是整个河北防线重要的一个支撑点。霸州之地原属于幽州,后晋天福年间被契丹人占据。后周显德六年(年),世宗克复幽州南部的益津关,“取益津关为霸州”世宗将州名定为“霸”,旨在取威烈之意,彰显武功。

北宋时期霸州属河北东路,下辖三县:永清县、文安县、大城县。除以上三县城以外,曾属霸州治下的淤口寨,在太平兴国六年(年)年被分出霸州单独设军称为破虏军,并割文安县、永清县三百一十七户属之。北宋景德二年(年),破虏军改称为信安军(今霸州市信安镇)。

北宋霸州地理概况

霸州地处河北东路北部,在地理上属北方地区。霸州具有悠久的历史传承,在五代后周以前的各个历史时期各有所属,秦时隶属广阳郡,汉代由涿郡管辖,至显德六年(年)时,方才独立成州。霸州的地处华北平原,地势平坦,境内海拔高度由东向西逐渐升高,总体来说霸州地界内没有大型山脉与连绵丘陵。

霸州四季分明,夏季高温多降水,冬季寒冷,没有过度地干旱与洪涝灾害,气候上属于典型的温带季风性气候,适合种植小麦玉米谷物等多种农作物。霸州境内河流湖泊较多,其中永清县内有瓦河,“瓦河水在县西南三百步”。

长鸣沟,古称五渠水,位于文安县境内,“五渠水,今名长鸣沟。邢子厉志云:后魏延兴初,文安县人孙愿捕鱼于五渠水中。”滹沱河亦从文安县境内流过,“滹沱河水在今县西北三十里又东溢为赵淀。”除此以外还有巨马河,永济渠等。霸州境内的湖泊有狐狸淀,“狐狸淀,隋图经云文安狐狸淀俗谓之掘鲤淀”,以及文安县北十七里通往永清县的急流口。

总之无论是史料记载,亦或是参考历史地图集,霸州一带在北宋时期水网密布,天然河流塘泊众多。宋朝建立之初,宋辽以西起拒马河、白沟河,东到大清河为界。但是宋辽之间常有小纠纷,双方也是剑拔弩张,气氛十分紧张。

为抵御辽军,北宋开始加强边境守备力量。北宋时期河北东路共有6个州和军与辽境接壤,包括霸州、雄州、霸州、清州、沧州、信安军。单个州或军难以抵挡辽的入侵,因此这6个州、军便组成了防御辽人进攻的第一条防线。其中霸州即为这六个州、军之一。《宋史》记载:“霸州中,防御。本唐幽州永清县地,后置益津关。周置霸州,以莫之文安、瀛洲之大城来属。”

霸州西北接辽境幽州,东北接信安军,西邻雄州、莫州、保定军,东望清州,南与河间府相连。信安军军制同下州,北接辽境南连霸州,是北宋边境上与辽对峙的一座桥头堡。

宋代史料中对于霸州与相邻的州军以及与都城之间的距离有详细的记载,其中,《太平寰宇记》载:“南至东京一千二百里。西南至西京一千六百里。西南至长安二千五百里。东至乾宁军界八十里。接淀泊至雄州八十里。南至瀛洲一百九十里。北至幽州二百里。东南至乾宁军一百四十五里。西南至莫州七十里。东北至当州永清县界孟村三十里,接幽州北界。西北至当州县界永清村二十五里,接幽州北界。”

霸州地域不大,下辖三县,故在北宋河北东路边境诸州军属于中等体量。虽然霸州属于中级州,但是霸州在北宋边防中发挥的作用也是不可或缺的。在交通情况方面,北宋时期霸州与周边州军的交通方式主要以为水路为主。

据《武经总要》记载:“东起信安军御河,西至霸州莫金口。其水迂而直。东西约七十里,南北约十五里至六里,其深约六七尺。东北起霸州莫金,西南保定军父母寨。其水东西二十七里,南北八里。深六尺。霸州至保定军,?塘岸行,其水最为浅狭。”霸州一带水系遍布,通过四通八达的河水可便捷抵达临近的州军。

霸州的设立

霸州在唐代属于幽州地界,古称益津关,在五代之前并没有作为一州单独设立。五代后晋天福年间被契丹人侵占。后周显德六年(年),后周世宗柴荣北伐,收复益津关,并改名为霸州,并将永清县作为州治之地,从而诞生霸州之地。

除永清县之外,另外将莫州文安县,瀛州大城县归于霸州治理,在《太平寰宇记》中有着清晰的记录:“霸州今理永清,本上谷郡地,星分箕尾,幽州之古益津关也。晋天福初陷契丹。周显德六年收复,因置霸州,并永清县,仍割莫州之文安,瀛州之大城二县隶焉。”

北宋时期霸州政区沿革

北宋建立初期,霸州的政区设立沿袭了后周,统领三个县,即文安县、大城县、永清县。但是在太平兴国六年(年),在淤口寨(今信安镇)建破虏军(军制与州同),割霸州之永清、文安、大城三县17户属之,景德元年(年)改名为信安军。至政和三年(年),赐郡名永清,隶属河北东路。

《宋史·地理志》记载,“霸州,中,防御。”即霸州的州制为中等防御州,人口数量和州的级别均为中等。永清县。在唐代为幽州会昌县地,天宝年间改名为永清县,是古益津关所在之地。后周显德年间益津关被收复,重新设立永清县。

永清县境内有瓦河,平曲城,“瓦河水,在县西南三百步。平曲城,在县东三十二里。汉景帝封公孙浑邪为平曲侯,即此也。”汉景帝曾封大将公孙浑邪为平曲侯,即在此处。

景祐二年(年),永清县废置并入文安县,并将州治转移到文安县。文安县,上。在州治西北五十里处。文安县在汉高祖时期就已置县,“汉渤海县也”。文安县历史悠久,但却久经废置,直到后周才归入霸州治下。文安县城自景祐二年(年)成为霸州治所,但皇祐元年州治迁回旧地。

此处的旧地当不为永清县,按《元丰九域志》和《舆地广记》中的记载,霸州治下有县二,那么故地为何处呢?据民国时期编修的《文安县志》的说法,景祐二年州治当在丰利县城,皇祐元年又迁回贞观之前的文安县城。

文安县下有八寨,分别是刘家涡、刁鱼、莫金口、阿翁、雁头、黎阳、喜涡、鹿角。元丰四年割鹿角寨,隶属于信安军。政和三年改刘家涡寨为安平,阿翁寨为仁孝,雁头寨为和宁,喜涡寨为喜安。

此外,根据《大明一统志》记载,县学内曾有一石碑,石碑上刻有宋徽宗亲笔手迹,今已不存遂不可考。大城县,上。位于霸州西北九十五里处,大城县古名平舒县,大城县自西汉时期成县以来,其归属的州郡几经更改,西汉时归渤海郡,东汉属河间国,北魏时属章武郡,隋朝大业至唐初期归景州。后周世宗置霸州之后划入霸州。

信安军,原名破虏军,太平兴国六年置。宋代多于边关要塞之地设军,在河北路沿边险要之处设有许多军。北宋太平兴国六年(年)“以淤口寨为破虏军”,在此设军。景德二年改为信安军。并将文安县、永清县主客三百一十七户归于破虏军。

景德二年()年改称信安军,此后长期未曾更名。《元丰九域志》中记载破虏军更名信安军的时间均为景德二年(年),而《皇宋十朝纲要》中记载:“景德元年,废高州。改威虏军曰广信。静戎军曰安肃。破虏军曰信安。”

《文献通考》记载信安军更名的时间亦为景德二年(年),本文在此处采用《元丰九域志》中的记载。信安军同下州,统辖六寨,分别为:刀鱼寨、周河寨、田家寨、狼城寨、佛圣涡寨、李详寨。信安军“东北至界河三十步,西北至界河二十步”,与辽人隔河对峙,位置险要。

金元时期霸州政区沿革

霸州被金人攻陷,归于金人治理之下。金贞元二年(年),霸州属中都。金大定七年(年),信安军降为信安县城,在行政区划上重新归入霸州治下。金大定二十九年(年),分文安县北境和永清南境,设立益津县,归属霸州。时霸州治下有益津、文安、大城、信安四县。金元光元年()年信安县升为镇安府。

进入元代之后,霸州继续归属大都。元太宗七年(年),安次县划归霸州,宪宗九年(9)固安县入霸州,不久之后又改属。中统元年(年)年废镇安府为信安镇,重新归入霸州。元中统四年(年)到元至元二年(5年),益津县曾短暂的遭废弃,此后又重设县。

元至元二年(5年)并废保定县,其地划入益津县,两年后又恢复了保定县。石敬瑭将燕云十六州拱手相让于契丹之后,中原王朝在对抗北方游牧民族时无险可守,面临巨大压力,京师以北“川原平衍,无阻山带河之险”。而契丹人在占据燕云十六州之后,其妄想窥视中原的野心更加袒露。

结语

总的来说,霸州是北宋边境防线上的重要支撑点,也是河北路防御体系中的重要一环,是北宋军事部署与边防建设的重点,其军事战略地非常重要。“州处畿辅间,实据堂奥以内之势,此形之似缓而实切者也”,就是对霸州军事地位较为恰当的评价。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