霸州市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历史上记载的那些瘟疫,其中两次大规模瘟疫 [复制链接]

1#

古代由于医疗水平相对较差,导致面对瘟疫缺乏有效治疗手段,再加上古代交通通讯手段较为落后,瘟疫爆发之后朝廷也很难迅速组织人力予以施救,从而导致古代瘟疫往往会造成大量的人员伤亡。在古代众多瘟疫之中,尤以东汉末年和明朝末年的瘟疫最为恐怖,这两次大瘟疫无疑成为了压垮东汉和明朝的最后一根稻草。

东汉末年和明朝末年的大瘟疫,压垮两个王朝的最后一根稻草

俗话说中国的百姓是最为淳朴的,但凡能够活的下去,他们根本不会生事,而导致百姓活不下去的,除了王朝的腐败和官员的压榨外,瘟疫同样是极为致命的,东汉末年和明朝末年的大规模民变,背后便有着严重的瘟疫影响。

1、东汉末年大瘟疫。翻开东汉末年的史料,天灾人祸简直数不胜数,尤其是汉灵帝在位期间,从其建宁元年(年)继位到光和七年(年)黄巾起义爆发,十余年间天灾几乎就没有停止过。正所谓“大灾之后必有大疫”,在持续不断的天灾之后,仅汉灵帝在位期间便先后爆发了五次瘟疫。

天灾瘟疫肆虐之下,东汉末年最终爆发了黄巾起义,黄巾之乱好不容易被平定,结果从建安九年(年)至建安二十四年(年),规模更大的瘟疫再度来袭。关于这场瘟疫带来的惨状,曹植在《说疫气》中写道,“家家有位尸之痛,室室有号泣之哀,或阖门而殪,或覆族而丧”。医圣张仲景则在《伤寒杂病论》中悲痛的回忆道,“余宗族素多,向逾二百,自建安以来,犹未十年,其亡者三分之二,伤寒十居其七”。

这场持续十余年的瘟疫,不仅造成了大量百姓死亡(人口锐减四分之三,重灾区中原地区更是十不存一),死于这场瘟疫中的名人同样不少,例如“建安七子”中的徐干、陈琳、应玚、刘桢四人,又如偷袭荆州的吕蒙等人。

2、明末大瘟疫。从嘉靖年间开始,由于明朝和蒙古之间的战争,导致大量汉人被俘或逃往草原,大量牧场被开垦为农田,以至于草原上的老鼠生存空间开始遭受压缩,增加了人鼠接触几率。而明末旱灾频发,失去食物来源的老鼠开始大量涌入人类聚居区,最终酿成了这次大鼠疫。

事实上,从万历年间开始,明朝便开始频繁发生鼠疫,而崇祯六年(年)开始爆发的这场鼠疫,规模和危害则更为庞大。这场瘟疫从崇祯六年(年)开始,到崇祯十七年(年)时,已经席卷陕西、山西、河北、北京、天津各地,夏燮的《明通鉴》记载“京师大疫,死者无算”,《崇祯实录》则记载“京师大疫,死亡日以万计”、“病者吐血如西瓜水立死。死亡枕藉,十室九空,甚至户丁尽绝,无人收敛者”,京师尚且如此,可见当时的惨状。

根据史学家的推测,明末崇祯年间的这场大鼠疫,直接导致陕、晋、冀三省损失人口千万左右,仅京师便有不少于20万人死于这场瘟疫,以至于最后京师甚至连叫花子都找不到了。更恐怖的是,这场瘟疫直接导致明朝九边重镇中的大同、山西、蓟州、宣府等镇直接被摧毁,以至于李自成攻打京师时,朝廷根本无力抵抗,就连京师都凑不齐军队守城,只能派太监上城墙。

从古至今史料记载的瘟疫,可以说是多不胜数

除了以上两场规模和破坏力巨大的瘟疫之外,我国史料中记载的瘟疫更是多不胜数,由于个人水平有限,简单列举如下。

1、新朝建国三年(11年),“大疾疫,死者过半”。(《后汉书·刘玄传》)

2、新朝天奉三年(16年),“二月大疫,冯茂在句町,士卒死于疾疫者十有六七”。(《后汉书·王莽传》)

3、新朝地皇三年(22年),“大疾疫,死者且半”。(《后汉书·刘吉传》)

4、东汉建武十四年(38年),“会稽因大疫而死者万数”。(《后汉书·钟离意传》)

5、东汉建武二十年(44年),“马援在交趾,军吏经瘴疫死者十之四五”。(《后汉书·马援传》)

6、东汉建武二十五年(49年),“武陵五溪大疫,人多死”。(《后汉书·马援传》)

7、东汉延熹五年(年),“皇甫规在陇右,军中大疫,死者十有三四,规亲入庵庐巡视”。(《后汉书·皇甫规传》)

8、东汉建宁二年(年),“疫气流行,死者极众”。(《备急千金要方·伤寒》)

9、东汉建安元年(年),“南阳自此连年疾疫,不到十年之间,张仲景宗族两百余口,死者竟达三分之二”。(《伤寒杂病论·序》)

10、曹魏黄初四年(年),“三月,宛许大疫,死者万数”。(《三国会要》、《宋书·五行志》)

11、东吴太元二年(年),“夏四月,围新城,大疫,兵卒死者大半”。(《三国志·吴志·孙亮传》)

12、曹魏嘉平五年(年),“四月,新城大疫,死者大半”。(《宋书·五行志》)

13、西晋泰始九年(年),“吴疫,三年内仅京都死者竞达十万”。(《宋书·五行志》)

14、西晋咸宁元年(年),“十一月,大疫,京都死者十万人”。(《宋书·五行志》)

15、西晋光熙元年(年),“宁州频岁饥疫,死者以十万计”。(《资治通鉴》)

16、西晋永嘉年间(年—年),“又大疾疫,兼以饥馑……流尸满河,白骨蔽野”。(《晋书·食货志》)

17、东晋永昌元年(年),“十一月,大疫,死者十有二三,河朔亦同”。(《宋书·五行志》)

18、东晋太元元年(年),“冬,大疫,延至明年五月,多绝户者”。(《宋书·五行志》)

19、东晋太元五年(年),“五月,自冬大疫,至于此夏,多绝户者”。(《宋书·五行志》)

20、东晋隆安元年(年),“八月,北魏大疫,人与马牛死者十有五六”。(《北史·魏本纪》)

21、东晋义熙四年(年),“敬宣至黄武,去成都五百里,食尽,遇疾疫而还”。(《南史·刘敬宣传》)

22、刘宋景平元年(年),“魏,士众大疫,死者十有二三”。(《北史·魏本纪》)

23、北魏皇兴二年(年),“十月,豫州疫,民死十四五万”。(《魏书·灵徵志》)

24、北魏永平三年(年),“四月,平阳郡的禽昌和襄陵二县大疫,死二千七百三十”。(《魏书·世宗宣武帝纪》)

25、隋朝开皇十八年(年),“九月,汉王谅师遇疾疫而旋,死者十八九”。(《隋书·高帝纪》)

26、隋朝大业八年(年),“大旱疫,人多死,山东尤甚”。(《北史·隋本纪》)

27、唐朝永淳元年(年),“加以疾疫,自陕至洛,死者不可胜数。死者枕籍于路”。(《旧唐书·五行志》、《旧唐书·高宗纪》)

28、唐朝垂拱三年(年),“是春自京师至山东疾疫,民死者众”。(《旧唐书·中宗纪》)

29、唐朝景龙元年(年),“夏,自京师至山东、河北疫死者千数”。(《新唐书·五行志》)

30、唐朝宝应元年(年),“江东大疫,死者过半”。(《新唐书·五行志》)

31、唐朝广德元年(年),“江东大疫,死者过半”。(《旧唐书·代宗纪》)

32、唐朝贞元五年(年),“是夏淮南浙东西福建等道旱,井泉多涸,人渴乏,疫死者众”。(《旧唐书·德宗纪》)

33、唐朝元和元年(年),“浙东大疫,死者大半”。(《新唐书·五行志》)

34、唐朝广明元年(年),“”春末,贼在信州疫疠,其徒多丧。赋众疫疠”。(《旧唐书·僖宗纪》)

35、唐朝大顺二年(年),“春,淮南大饥,军中疫疠,死者十三四”。(《旧唐书·昭宗纪》)

36、北宋皇祐元年(年),“河北疫,遣使颁药”。(《宋史·仁宗纪》)

37、南宋建炎元年(年),“三月,金人围汴京,城中疫死者几半”。(《宋史·五行志》)

38、南宋绍兴元年(年),“六月,浙西大疫,平江府以北,流尸无算”。(《宋史·五行志》)

39、南宋绍兴二年(年),“春,涪州疫,死数千人,会稽时行痢疾”。(《宋史·五行志》、《续名医类案·痢类》)

40、金国正隆六年(年),“诸道工匠至京师,疫死者不可胜数,天下骚然”。(《金史·完颜匡传》)

41、南宋隆兴二年(年),“冬淮甸流民二三十万,避乱江南,结草舍遍山谷,暴露冻绥,疫死者半,仅有还者亦死。是岁浙之铠饥民疫者尤众”。(《宋史·五行志》)

42、南宋淳熙八年(年),“行都大疫,禁旅多死。宁国府民疫,死者尤众”。(《宋史·五行志》)

43、南宋绍熙二年(年),“涪州疫,死数千人”。(《宋史·五行志》)

44、南宋嘉定二年(年),“夏,都民疫,死去甚众,淮民流江南者,饥与暑并,多疫死”。(《宋史·五行志》)

45、南宋嘉定三年(年),“四月,都民多疫死”。(《宋史·五行志》)

46、南宋德祐二年(年),“数月间城中疫气薰蒸,人之病死者,不可以数计”。(《宋史·五行志》)

47、元朝大德元年(年),“八月,真定、顺德、河间旱疫;河间之乐寿、交河疫死六千五百余人。(十二月)般阳路饥疫,兵多死于瘴疠”。(《元史·成宗本纪》、《新元史·史耀传》)

48、元朝至大元年(年),“春,绍兴、庆元、台州疫死者二万六千余人”。(《元史·五行志》)

49、元朝皇庆二年(年),“冬,京师大疫”。(《元史·五行志》)

50、元朝至顺二年(年),“疫疠死者十九”。(《元史·文宗本纪》)

51、元朝至顺三年(年),“宜山县饥疫,死者众”。(《元史·文宗本纪》)

52、明朝永乐六年(1年),“正月,江西建昌、抚州、福建建宁、邵武,自去年至是月,疫死者七万八千四百余人”。(《明史·五行志》)

53、明朝永乐八年(年),“登州、临海诸州县自正月至六月,疫死者六千余人”。(《明史·五行志》)

54、明朝永乐十一年(年),“六月,湖州三县疫;七月,宁波五县疫;邵武大疫,绝死者万二千户”。(《明史·五行志》)

55、明朝正统九年(年),“绍兴、宁波、台州瘟疫大作;及明年死者三万余人”。(《明史·五行志》)

56、明朝景泰七年(年),“五月,桂林疫,死者二万余人”。(《明史·五行志》)

57、明朝成化十一年(年),“八月,福建大疫,延及江西,死者无算”。(《明史·五行志》)

58、明朝成化二十一年(年),“新野疫疠大作,死者无虚日”。(《名医类案·瘟疫》)

59、明朝弘治六年(年),“吴中大疫,常熟尤甚,多阖门死”。(《都公谭纂》)

60、明朝正德元年(年),“六月,湖广、平溪、清凉、镇远、偏桥、四卫大疫,死者甚众,靖州诸处自七月至十二月大疫,建宁、邵武自八月始亦大疫”。(《明史·五行志》)

61、明朝嘉靖二年(年),“七月,南京大疫,军民死者甚众”。(《明史·五行志》)

62、明朝嘉靖四年(年),“九月,山东疫,死者四千一百二十八人”。(《明史·五行志》)

63、明朝嘉靖九年(年),“痘灾盛行,死者过半”。(《痘症理辨·序》)

64、明朝嘉靖十三年(年),“春,痘毒流行,死者十有八九”。(《疫症集说》)

65、明朝万历八年(年),“大同瘟疫大作,十室九病,传染者接踵而亡,数口之家,一染此疫,十有一二甚至阖门不起者”。(《山西通志》)

66、明朝万历十年(年),“四月,京师疫,霸州、文安、大城、保安,患大头瘟症,死者枕籍”。(《明史·五行志》、《顺天府志·祥异》)

67、明朝万历十四年(年),“大梁瘟疫大作,甚至灭门”。(《万病回春》)

68、明朝天启二年(2年),“(时行疫痢)夏末秋初,沿门阖境患此,病势极为危迫”。(《先醒斋笔记·痢门》)

69、清朝康熙二十年(1年),“晋宁疫,人牛多毙;曲阳大疫,余姚痘疫盛行”。(《清史稿·灾异志》、《学箕初稿·天花仁术序》)

70、清朝康熙四十二年(年),“春,琼州、灵州大疫;五月,景州大疫,人死无算;六月,曲阜大疫,东昌疫,巨野大疫;八月,文登大疫,民死几半”。(《清史稿·灾异志》)

71、清朝康熙四十三年(年),“春,南乐疫,河间大疫,块献县大疫,人死无算;六月荷泽疫;秋,章邱、东昌、青州大疫,福山瘟疫,人死无算,昌乐疫;羌州宁海、潍县大疫”。(《清史稿·灾异志》)

72、清朝雍正元年(年),“秋,平乡大疫,死者无算”。(《清史稿·灾异志》)

73、清朝雍正五年(年),“夏,揭扬、海阳大疫;秋,澄海大疫,死者无算;冬,汉阳疫,黄冈大疫,钟祥、榆明疫”。(《清史稿·灾异志》)

74、清朝雍正十年(年),“崑山大疫,死者数千人;夏,会城疫”。(《洄溪医案·瘟疫》)

75、清朝雍正十一年(年),“镇洋大疫,死者无算;昆山疫;上海、宝山大疫”。(《清史稿·灾异志》)

76、清朝乾隆五十一年(年),“春,泰州、通州、合肥、赣榆、武进、苏州大疫;夏,日照、范县、莘县、莒州大疫,死者不可计数;昌乐疫,东光大疫”。(《清史稿·灾异志》)

77、清朝道光元年(年),“三月,任邱大疫;六月,冠县、武城、范县大疫,巨野疫,登州府属大疫,死者无算;七月,东光、元氏、新乐、通州、济南大疫,死者无算,东阿、武定、滕县、济宁州大疫;八月,乐亭大疫,青县时疫大作,至八月始止,死者不可胜计;清苑、定州瘟疫流行,病毙无数;滦州、元氏、内邱、唐山、蠡县、望都大疫,临榆疫,南官、曲阳、武强、平乡大疫;九月,日照、沂水大疫”。(《清史稿·灾异志》)

78、清朝道光十二年(年),“三月,武昌、咸宁、潜江大疫;四月,蓬莱疫;五月,黄陂、汉阳、宜都、石都大疫,死者无算;崇阳大疫;监利疫,松滋大疫;八月,应城、黄梅、公安大疫”。(《清史稿·灾异志》)

79、清朝道光二十六年(6年),“夏,暑风甚剧,时疫大作,俱兼喉痛,亡者接踵”。(《冷庐医话》)

80、清朝咸丰五年(年),“清水大疫”。(《清史稿·灾异志》)

81、清朝咸丰六年(年),“咸宁大疫”。(《清史稿·灾异志》)

82、清朝咸丰十一年(年),“即墨大疫。六月,黄县大疫。”(《清史稿·灾异志》)

83、清朝光绪二十八年(年),“近日疫症大作,伤人甚多。”(袁世凯给徐世昌的信函)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