霸州市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正式官宣廊坊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出炉适时 [复制链接]

1#
治疗白癜风要多少钱 http://baidianfeng.39.net/a_bdfzyyq/141108/4513569.html

近日,廊坊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公布,谋划推进城市轨道交通、推动中心城区向西拓展、适时推进永清、固安撤县建区、推进城中村、棚户区改造、等重要内容来了,廊坊未来发展重点赶紧看看!

1有关固安、重点部分内容节选于此;全文放最后!一、增强中心城区辐射带动功能

拓展中心城区发展空间。加快推动主城区、永清、固安资源整合,依托北京大兴国际机场和临空经济区规划建设组团发展,谋划推进城市轨道交通建设,拉开主城区发展框架,打造带动全市发展的廊永固航空都市区;推动中心城区向西拓展,适时推进永清、固安撤县建区。

城市借势发展。借势临空经济区对城市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推进产城融合发展,打造临空经济区半小时“生活圈”和“经济圈”;在九州组团建设“城市客厅”,布局国际会展、文体商务、休闲旅游等现代服务功能,打造城市新名片;完善城市功能,推进中心城区、永清、固安与临空经济区城市功能相互融合,构建城市发展新格局。

推进城市更新行动。大力推进“口袋公园”建设,持续完善城乡公园布局;推进城中村、棚户区、旧市场改造工程,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引导发展社区便民服务;

二、轨道交通建设

启动通武廊市域郊铁路前期研究,推进廊坊北站广场提升改造、城际铁路联络线廊坊东站南北广场、中部围绕临空经济区建设重点推进G国道广阳段、永清段等项目建设。

强化轨道交通引领,围绕北京大兴国际机场综合交通枢纽建设廊涿城际(城际铁路联络线)、雄安新区-新机场专线(R1)。

三、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重医院迁建、医院原院区改扩建,医院、廊坊市中心血站异地新建,医院院区改扩建,廊坊市卫生急救中心迁建,廊医院等建设项目。

四、推动交通互联互通

畅通外部快速交通网络。完善与周边地区的骨架性通道网络,配合做好雄安新区—新机场专线(R1)、津雄城际等轨道及京德高速(廊坊段)、京雄高速(廊坊段)、荣乌高速新线(廊坊段)等公路项目建设,形成对接京津、沟通雄安新区、通达大兴国际机场和天津港的重要交通依托。优化公路交通网络布局。加强普通干线公路、农村公路对接,适时开通一批廊坊至雄安新区的公共交通线路,尽早实现交通的无缝对接,形成区域畅达、网络开放、联通高效、方式绿色、运行智慧的综合交通体系。

五、构建城镇发展空间

构建“一极引领、两翼带动、多点支撑”的城镇发展格局。“一极引领”。借势空港战略机遇,紧密围绕北京大兴国际机场临空经济区建设,构建由廊坊中心城区、永清城区、固安城区构成的国际化现代化都市区。“两翼带动”。

六、构建总体开发保护格局

构建“一主、两翼、三廊、四轴、多节点”的总体开发保护格局。强化“一主”。以北京大兴国际机场临空经济区为核心,围绕永定河两岸,打造廊永固一体化的航空都市区,集聚高端要素,形成区域新的增长极。

2全文如下:

廊坊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

(年2月28日廊坊市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七次会议批准)

目录

前言

第一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新时代现代化建设新征程

第一章发展基础和环境

第三章远景目标

第四章总体要求

第二篇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重大战略,推进区域协同纵深发展

第五章推动重点领域协同发展向纵深拓展

第六章加快推动北三县与通州区一体化联动发展

第七章着力推动中部县区借势临空经济区加速发展

第八章扎实推动南三县与雄安新区联动发展

第三篇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

第九章推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第十章着力发展现代服务业

第十一章打造优势特色产业集群

第四篇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建设创新廊坊

第十二章倾力构建高效创新体系

第十三章提升企业创新主体地位

第十四章优化创新转化*策环境

第十五章打造创新人才集聚高地

第五篇加快数字化发展步伐,建设数字廊坊

第十六章发展数字经济

第十七章建设数字*府

第十八章建设数字社会

第六篇实施扩大内需战略,积极构建新发展格局

第十九章融入国内大循环和国内国际双循环

第二十章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第二十一章积极扩大有效投资

第二十二章推进消费扩容提质

第七篇优化国土空间布局,推进新型城镇化取得新成效

第二十三章优化国土空间布局

第二十四章做大做强城市经济

第二十五章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

第二十六章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第八篇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农业农村优先发展

第二十七章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

第二十八章实施乡村建设行动

第二十九章深化农村改革

第九篇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推动绿色发展

第三十章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第三十一章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

第三十二章推进绿色低碳循环发展

第十篇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增添发展动力活力

第三十三章打造一流营商环境

第三十四章推进要素市场化改革

第三十五章推动高水平对外开放

第十一篇完善现代文化体系,全面建设文化强市

第三十六章提高社会文明程度

第三十七章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

第三十八章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

第十二篇加强社会事业建设,不断改善人民生活品质

第三十九章提升就业公共服务水平

第四十章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

第四十一章全面推进健康廊坊建设

第四十二章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

第四十三章统筹其他各项事业发展

第十三篇统筹发展和安全,开启平安廊坊建设新篇章

第四十四章构筑安全屏障

第四十五章强化社会治理

第四十六章深化法治建设

第十四篇强化组织领导,为实现“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而奋斗

第四十七章加强*的全面领导

第四十八章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治建设

第四十九章完善规划实施机制

前言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也是推进我市建成“河北首都*治‘护城河’排头兵、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重要承载地、京津冀协同发展典范城市”,实现与区位优势相匹配、与经济基础相对等、与省委要求相适应、与人民愿望相符合的高质量发展,全面建设创新廊坊、数字廊坊、健康廊坊、平安廊坊、品质廊坊的关键时期。科学编制并实施好“十四五”规划,对于巩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成果,确保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开好局、起好步,不断开创我市高质量发展新局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规划纲要依据《中共廊坊市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编制,主要阐明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意图,明确*府工作重点,引导市场主体行为,是未来五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是全市人民共同的行动纲领,是*府履行职能的重要依据。规划期为—年,展望到年。

第一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新时代现代化建设新征程

“十四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创新廊坊、数字廊坊、健康廊坊、平安廊坊、品质廊坊的关键五年,必须坚持*治站位,深刻把握形势,明确目标任务,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央坚强领导下,朝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奋勇前进。

第一章发展基础和环境

“十三五”以来,面对严峻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市委、市*府团结带领全市广大*员干部群众,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府的各项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坚持以新发展理念引领高质量发展,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深入落实“三六八九”工作思路,有效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挑战,积极抢抓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机遇,统筹做好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保稳定各项工作,较好完成了“十三五”规划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重大成就。

经济实力效益稳步提升。“十三五”时期全市生产总值年均增长6.2%,年达到.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提前一年实现比年翻一番的目标。持续优化产业结构,三次产业结构由年的8.6:37.5:53.9调整为年的6.7:31.0:62.3。4家钢铁企业产能全部退出,“无钢市”目标圆满实现。双创平台载体建设成效显著,科技创新转化能力明显增强。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布局,以固安维信诺为代表的一批重大项目建成投产。现代服务业加快壮大,全国商贸物流基地建设稳步推进。都市现代农业加快发展,乡村振兴战略扎实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态势初步显现。

协同发展取得重要进展。立体化综合交通体系不断完善,京雄城际铁路、津保铁路建成通车,京唐城际铁路、城际铁路联络线等轨道交通项目稳步推进;新机场北线高速廊坊段、京台高速、密涿高速、京秦高速、津石高速开通运营,京雄高速、京德高速、荣乌新线等高速公路加快建设,一批交通瓶颈得到破解。积极与京津两地联动协同,大气、水污染联防联控成效明显。与北京共建产业合作平台,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有序推进。提高*治站位服务保障三大历史性工程,圆满完成北京大兴国际机场保通航任务,临空经济区规划建设工作全面展开,自由贸易试验区大兴机场片区、大兴国际机场综合保税区正式挂牌;北三县与通州区协同发展规划体系编制完成,产业对接转移成效显著,医疗教育资源合作逐步深入;全力支持雄安新区规划建设,强化周边区域管控,交通互联、生态修复、产业配套等工作稳步推进。

城乡融合发展水平不断提升。新型城镇化发展上档升级,年全市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超过62%,比年提升了7个百分点。中心城市推进“大四点”组团发展模式,城镇空间布局不断优化。县域经济发展实力明显增强,全部县(市、区)一般公共财*收入均迈上10亿元台阶,三河市入围全国县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百强县前五十,固安县、三河市入选全国投资潜力百强县。美丽乡村建设持续发力,乡村环境明显改观,个村庄被评为省级美丽乡村。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一体化水平进一步提升,在全省率先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

生态文明建设成果突出。空气质量持续改善,提前完成“十三五”空气质量目标任务,蓝天保卫战重点工作全部完成,稳定退出全国重点城市倒排前十;水环境质量逐年向好,区域内6条国省控河流7个考核断面全部达到地表水V类以上水体标准,超额完成国家“十三五”劣V类断面控制比例考核任务;全力开展污染地块安全利用工作,土壤环境质量安全可控。基本实现“散乱污”企业动态清零。“气代煤”“电代煤”改造完成超万户。森林覆盖率超过35%,荣获“国家森林城市”称号。

改革开放卓有成效。“放管服”改革向纵深推进,营商环境持续优化,在全省设区市排名大幅提升。财税金融改革稳步实施,财*管理经验做法得到国务院办公厅通报表彰,县级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扎实推进。实施国家级试点19项、省级试点30项,第一批全国中小城市综合改革试点取得阶段性成果。“双创双服”“三深化三提升”“三创四建”活动接力推进。民营经济活力不断增强,成为全省唯一连续8次获得“民营经济发展先进市”称号的设区市。利用外资稳定增长,对外贸易稳中提质,“5·18”经洽会品牌效应日益增强。

民生福祉持续改善。全市户、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提前一年全部脱贫。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全省领先,按可比价格计算,实现比年翻一番的目标。连续实施民心工程,民生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在80%以上,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稳步提升。五年累计新增就业32.85万人次,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36万人,城乡特困人员生活补助水平全省最高。教育扩容提质,中小学超大班额基本消除,全部县(市、区)通过“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国检验收。“四医联动”改革持续深化,连续五年荣获全省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先进市称号。

社会治理扎实推进。我市成功入选第六届全国文明城市,大厂回族自治县、文安县入选全国县级文明城市。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乡镇、街道和农村、社区组织体系不断健全,社会组织健康发展,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初见成效。坚决当好河北首都*治“护城河”排头兵,拱卫首都安全,信访维稳、扫黑除恶成果明显,公共安全保障能力不断增强,平安廊坊、法治廊坊建设不断完善。严格落实京津冀疫情联防联控机制,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战略成果。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加速恢复增长态势。

*的领导全面加强。坚持把*治建设摆在首位,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深入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全市各级*组织和*员干部自觉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意识形态工作持续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树立正确选人用人导向,各级领导班子和基层组织建设得到加强。落实*委主体责任和纪委监督责任,严格执行中央八项规定和实施细则,构建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体制机制,反腐败斗争压倒性胜利得到巩固和发展,风清气正、凝心聚力、干事创业的良好*治生态加速形成。

回首过去的五年,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经受住了各种风险挑战,发展理念实现根本性转变,国民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转型升级和改革创新步伐不断加快,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好转,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综合实力显著增强,成功实现“两个翻番”,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征程中迈出了坚实步伐,在主动融入国家战略过程中取得了重大突破,首都*治“护城河”排头兵作用更加凸显。这些成绩的取得,得益于*中央、国务院顶层设计、把舵定向,省委、省*府指挥有方、关心支持,市委、市*府的统筹部署、科学决策,全市上下、社会各界同心同德、砥砺奋进,用汗水浇灌收获,以实干笃定前行,谱写了新时代建设新廊坊的壮丽篇章。

第二章面临形势

从我市发展的外部环境和自身条件分析,“十四五”时期,我市发展仍处于历史性窗口期和战略性机遇期。

一、外部环境

从国际看,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进入加速演变期,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和平发展仍是时代主题,但国际形势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强,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广泛深远,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

从国内看,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制度优势显著,治理效能提升,经济长期向好,物质基础雄厚,市场空间广阔,发展韧性强劲,但同时也有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等突出问题,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改革任务仍然艰巨等困难和风险。

从全省看,重大国家战略和国家大事为我省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宝贵机遇和战略支撑,世界级城市群、京津冀机场群、环渤海港口群为融入国内国际市场奠定了坚实基础,现代化产业体系进程不断加快,市场空间广阔,内需潜力巨大,干部队伍忠诚担当实干,*治生态持续优化提升。

二、机遇和挑战

京津冀协同发展为我市发展带来重大战略机遇。我市拥有世界独一无二的区位优势,全域都处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核心区,承担着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和推进交通、产业、生态协同发展率先突破的重要责任。随着北京城市副中心加快建设、北京大兴国际机场国际门户地位凸显、雄安新区规划建设全面提速,我市大发展快发展的时机已到、大势已成。

新发展格局为我市实现赶超发展创造重大机遇。发挥国内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产业链重塑所形成的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有利于我市充分利用产业竞争力加速重构的机遇,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积蓄新动能。以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技术和新材料技术等为代表的新一轮工业革命为我市更好利用国际市场和推进产业交叉融合带来难得契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为我市产业升级带来更大发展空间,推动形成更多新业态、新模式和新的动力源,进一步推动产业实现迭代升级。

国家加大*府投资为增强我市综合承载力带来巨大机遇。“十四五”时期,我国将持续加大投资力度,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有利于我市抓住*策黄金窗口期,做好项目储备,积极争取中央和省级*策、资金支持,不断完善市*公用基础设施,着力解决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领域短板问题,加快增强城区文体、商务等配套服务功能,提升城市品质。

消费需求不断升级为我市经济增长注入新动能。我市处于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拥有巨大的消费市场,随着消费结构不断升级,消费需求的高端化、个性化、定制化特征日趋明显。教育培训、文旅康养等服务消费需求激增,网络消费、智能消费、定制消费、体验消费、保税消费等消费新模式不断涌现,为我市经济高质量发展拓展新的空间和增长点。

我市发展也存在诸多挑战,产业转型压力较大,传统产业拉动不足,新兴产业支撑不强;土地、水资源、大气环境等要素瓶颈制约依然存在,发展空间进一步受限;公共服务存在短板,与京津公共服务水平落差较大,影响优质人才落地。特别是省委、省*府对我市有更高期待,实现与区位优势相匹配、与经济基础相对等、与上级要求相适应的高质量发展还有很大差距。

综合研判,“十四五”时期,我市发展面临的国际环境不稳定性不确定性增加,国内区域发展面临更大竞争格局,经济社会发展环境依然严峻复杂。全市上下要胸怀“两个大局”,深刻认识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带来的新特征新要求,深刻认识国际国内环境变化带来的新矛盾新挑战,深刻认识历史性窗口期和战略性机遇期的新趋势新任务,牢牢把握进入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增强机遇意识和忧患意识,遵循发展规律,发扬斗争精神,树立底线思维,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善于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不断开辟我市发展新境界。

第三章远景目标

根据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和省委要求,结合我市实际,展望二〇三五年,全市将与全国全省同步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全面建成创新廊坊、数字廊坊、健康廊坊、平安廊坊、品质廊坊。全面构建新发展格局,京津冀协同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取得新成效,基本实现与京津一体化发展。全市经济实力、科技创新转化实力、综合实力大幅跃升,全市生产总值达到1万亿元,城乡居民人均收入迈上新的大台阶;基本形成以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导,都市现代农业为重要补充的现代产业体系;对外开放水平明显提高,开放型经济新优势显著增强;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生态环境根本好转;基本实现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得到充分保障;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显著缩小,人民生活更加美好,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新成效,精神文明建设实现新提升,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作出廊坊贡献。

第四章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落实省委九届十一次全会精神和省委、省*府部署要求,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京津冀协同发展为统领,以绿色发展为支撑,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统筹发展和安全,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向纵深推进,加快提升北中南三大板块发展水平,加快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加快发展实体经济、民营经济、城市经济、县域经济,加快打造新发展格局,加快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推动经济行稳致远、社会安定和谐、城乡文明进步,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全面建设创新廊坊、数字廊坊、健康廊坊、平安廊坊、品质廊坊,努力实现与区位优势相匹配、与经济基础相对等、与省委要求相适应、与人民愿望相符合的高质量发展,在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中乘势腾飞,为新时代全面建设经济强省、美丽河北作出廊坊更大贡献。

二、基本原则

坚持*的全面领导。坚持和完善*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坚决执行维护*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的各项制度,始终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不断提高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能力和水平,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根本保证。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民生连着民心、民心是最大的*治,始终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把为民办事、为民造福作为最重要的*绩,顺应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持续实施民心工程,不断增进民生福祉。

坚持新发展理念。把新发展理念贯彻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切实转变发展方式,加快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坚持协同发展。以京津冀协同发展为统领,推动北三县与通州区高质量协同发展迈出新步伐,推动临空经济区开发建设提质增效,推动南部县(市)与雄安新区联动发展,在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中实现高质量发展。

坚持改革开放。坚定不移以深化改革激发新发展活力,以高水平对外开放打造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进一步做大做强开发区,破除影响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的体制机制障碍,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持续增强发展动力。

坚持系统观念。把当好河北首都*治“护城河”排头兵作为*治之责、为*之要,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发挥各方面积极性,着力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实现发展质量、结构、规模、速度、效益、安全相统一。

三、发展定位

按照把廊坊建设成为河北首都*治“护城河”排头兵、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重要承载地、京津冀协同发展典范城市的战略定位,确定我市发展定位为:建设与京津一体化发展示范区、高端高新产业聚集区、科技成果转化引领区、国际空港门户功能区,打造连接京津雄生态宜居城市。

与京津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向纵深拓展,在规划、*策、交通、生态等方面率先与京津实现一体化发展。

高端高新产业聚集区。坚持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推动产业链条式、集群化发展,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

科技成果转化引领区。以科技创新为核心,推动更多的高端创新要素在我市集聚、科技成果在我市孵化转化产业化,建设创新型城市。

国际空港门户功能区。塑造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的空港门户,拓展国际化、现代化的城市功能。

连接京津雄生态宜居城市。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城市建设水平不断提升,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健全,人民群众幸福感显著提高。

四、主要目标

锚定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今后五年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

——协同发展取得新成就。协同发展的体制机制逐步健全完善,城乡空间和功能格局进一步优化,重点生态修复与建设工程基本完成,轨道、公路等交通路网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卓有成效,与京津公共服务落差逐步缩小。

——经济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增长潜力得到充分发挥,经济结构更加优化,科技创新成果转化能力明显提高,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现代化水平大幅提升,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全市生产总值达到亿元。

——改革开放迈出新步伐。重点领域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要素市场化配置更加优化,公平竞争制度更加健全,营商环境持续改善;临空经济区、自贸试验区、综合保税区建设取得明显成效,持续放大开发区品牌效应,做优壮大全市开放型经济发展新引擎。

——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步。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得到优化,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成效显著,能源资源配置更加合理、利用效率大幅提高,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减少,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生态安全屏障更加牢固,城乡人居环境更加优美。

——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居民收入增长高于经济增长幅度,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明显提高,全民受教育程度不断提升,卫生健康服务体系趋于完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明显提升。

——社会治理效能得到新提升。社会公平正义进一步彰显,社会治理体系更加健全,基层治理水平明显提高,突发公共事件应急能力显著增强,自然灾害防御水平明显提升,发展安全保障更加有力,河北首都*治“护城河”排头兵作用更加凸显。

第二篇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重大战略,推进区域协同纵深发展

深入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抢抓协同发展“三大历史性工程”战略机遇,紧紧扭住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这个“牛鼻子”,着力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向深度广度拓展,北三县加快融入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中部板块依托临空经济区乘势崛起,南部板块服务雄安新区借势发展。

第五章推动重点领域协同发展向纵深拓展

坚持重点突破,深度融合,进一步提升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水平,深化公共服务共建共享,促进产业区域协同,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实现新跨越。

一、建设高效一体的综合交通体系

建设一体化交通网络体系。完善我市与周边地区的骨架性通道网络,加快骨干道路对接,统筹实施跨河桥梁建设,推进“轨道上的京津冀”建设,完善多层次的城市轨道网络,探索市郊铁路建设,推动轨道枢纽与功能区的耦合布局,推进跨界公交站点设置和公交场站建设。协同推进一体化的交通运营管理。统筹推进交通信息化、标准化建设,完善区域一体化的交通建设、运营、管理*策,创新跨区域交通建设组织模式,建立城际轨道、公交运营补贴分担等运营机制,推动廊坊与京津公交“一卡通”互联互通,采取智能化手段提高车辆进京的便利性,建立交通执法区域联动机制,实现区域交通统一执法。

二、强化生态环境联防联控

协同治理大气环境。以治理大气细颗粒物和臭氧为重点,持之以恒改善区域空气质量,完善跨区域重污染天气监测预警体系和应急协调联动机制。协同治理水环境。推进重要河流、湿地生态修复,推进跨界河流的综合治理,推进流域性防洪及水资源控制工程建设,加强上游来水水质监测,积极争取生态水指标,向重点河流引调生态水,协调天津地区打开河流节制闸。共建绿色生态空间。重点推动环首都森林湿地公园建设,推动与北京生态绿楔、区域生态格局有机衔接。

三、推动科技创新协同发展

全面推进区域协同创新。与亦庄开发区、中关村科技园区等密切对接,通过异地共建、“飞地”园区、区域托管等模式,形成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重点在中试孵化环节、制造环节和配套服务环节实现与北京的创新协同发展,加速形成“京津研发,廊坊孵化转化产业化”格局;加快推进京南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环首都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带等协同创新战略平台建设,打造京津科技成果孵化转化首选地。深入对接京津创新源头。精准对接引进京津科技创新资源、科技成果和科技企业,吸引知名孵化器在我市设立分支机构,吸引京津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在我市设立研发机构、中试基地和成果产业化基地。不断探索协同制度创新。建设有利于京津科技资源聚集、新型产业落地和成果转化的引领型省级协同创新基地,畅通京津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渠道;推进资源共享及人才、知识、科学技术等产业发展创新要素跨区域流动和对接,实现产学研用合作;探索建立科技创新券制度,并实现与京津互认互通。

四、推动产业协同发展

加强产业联动。进一步明确产业发展重点及产业链条上的协同分工,有条件地吸引北京“摆不下、离不开、走不远”产业向我市疏解转移,形成分工明确、层次清晰、协同高效、创新驱动的现代产业体系。加强产业园区合作。通过园区运营模式、管理体制等方面的创新,探索重点产业园区协调对接机制,整合产业发展资源,推进产业共同体建设,探索跨区域税收分成模式,促进我市产业优化升级。

五、推进优质公共服务共建共享

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鼓励以合作办学、建立分校区等方式,吸引京津优质教育资源向我市延伸布局;深入开展合作交流活动,大力发展“互联网+”教育,缩小校际间师资差距。优质医疗卫生资源共建共享。通过合作办院、设置分院等形式,引进京津优质医疗资源;建设区域医疗卫生资源共享平台,研究建立区域分级诊疗机制和远程医疗医联体,探索一体化智慧医疗发展。优质养老资源共建共享。规划共建医养结合服务设施,打造高质量养老产业示范基地;继续推进扩大与京津医保、运营补贴的互联互通,推动京津的养老*策惠及我市,实现全省范围内养老保险异地领取、京津冀范围内医疗保险费用异地直接结算。

六、加强区域安全共建

共筑首都安全防控体系。建立相邻网格支援、警种联勤联动、常态机动处突机制,健全区域治安防控联动协作机制,有效应对影响首都社会安全稳定突出问题,共保首都安全。加强区域防灾救灾联动。统一区域灾害评估体系,共建灾害预警监测体系,建立统一指挥、统一管理的区域灾害预警监测机制,共建区域应急救援中心,统一发布灾情,统一指挥应急救援。

第六章加快推动北三县与通州区一体化联动发展

落实“四统一”要求,建设高效一体的基础设施网络,加强产业协同合作,共同打造自然优美的生态环境,率先实现北三县与通州区一体化联动发展。

一、推进基础设施网络一体化

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全力服务保障京唐铁路建设,加快推进燕郊、大厂、香河高铁站建设和高铁站周边区域的综合开发,积极推进平谷线(三河段)相关工作,开展国道北移规划、密涿京沪联络线方案研究,启动跨界道路及跨河桥梁前期工作,稳步推进三河通用机场规划建设;加快公交站点和场站建设,持续推进交通运营协同。优化区域水资源配置。统筹考虑北三县与通州区水资源保障,加强水资源质量管理和水资源开发利用,构建多水源供水的水源供给保障格局。建立一体化的市*设施运维机制。与央企、京企在海绵城市、地下综合管廊等方面开展合作,实现市*设施的统一运营管理,力争在环卫、供热、污水处理等市*服务实现与通州区同质同标。

二、共筑自然优美的生态环境

推动环境协同治理。建立健全北三县与通州区生态环境日常监测、监管执法、应急响应等联动工作机制;持续推进大气污染联防联控,组织开展联合执法行动;统筹推进潮白河、北运河等主要河流水环境治理、水生态修复、生态廊道保护与修复工程。共建大尺度生态绿洲。构建由森林公园、郊野公园、湿地、水系构成的结构合理、生物多样的复合生态系统,与通州区共建北运河、潮白河生态绿洲,构建绿色游憩体系。

三、加强产业协同发展

促进协同创新。依托燕郊高新区、三河经开区、大厂高新区、香河经开区,共建一批国家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技术创新中心、科技企业孵化器、科技成果中试熟化基地、专业化技术转移机构,培育一批高新技术企业,提升协同创新能力;重点打造燕郊北部科学城、中国人民大学文化创意产业园、香河高铁商务区等承接平台,落地实施一批产业项目。促进产业联动。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节能环保、生物健康、高端服务业、文化旅游、都市农业等七大领域,精准高效承接非首都功能疏解,重点推动在中试孵化、制造和配套服务环节实现产业协同分工,主动融入北京城市副中心产业链创新链供应链;集聚教育培训、医疗健康、养老休闲等要素,布局建设“微中心”,引入北京向外疏解的优质公共服务资源,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四、大幅提升公共服务水平

积极推进北京市基本公共服务资源向北三县延伸。采取合作办院、设立分院、组建医联体等形式,提高北三县医疗服务水平。加强教育合作,支持优质学前教育、中小学与北三县开展跨区域合作办学,深化学校跨区域牵手帮扶、校长和教师交流合作机制。统一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合理制定北三县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合理布局医疗机构,提高乡镇卫生院床位数和全科医生人数,提升本地就医率。共建共享文体设施。积极推动北三县与通州区大型文化设施、体育设施共建共享,共同促进地区间的文化活动交流,共同承办重大体育赛事活动。缩小社会保障差距。提高北三县医保、养老、工资、城乡低保等社会保障标准,逐步缩小与通州区差距。

五、共建首都安全防控体系

加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强力推进北三县与通州区警务基础设施建设的一体化,提高治安公共服务保障水平,自觉当好首都*治“护城河”的排头兵。探索共建共管共治的综合防灾救灾新模式。坚持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坚持常态减灾和非常态救灾相统筹,构建可控可救、快速反应、保障有力的城市安全体系。

第七章着力推动中部县区借势临空经济区加速发展

围绕临空经济区“国际交往中心功能承载区、国家航空科技创新引领区、京津冀协同发展示范区”定位,做到与北京片区在规划上协同、产业上错位、*策上同向同标,发展高端高新产业,打造对外开放的窗口,辐射带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

一、加速推进临空经济区开发建设

推动规划设计再提升。坚持“世界眼光、国际标准、临空特色、高点定位”,不断完善和持续提升规划体系,把临空经济区打造为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的重要区域。推动项目建设再提速。加速推进征迁安置和土地流转,以起步区建设为引擎,推进重大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推动航空物流区形成“一廊两带”空间结构,推动科技创新区形成“一园四带”空间结构,加速提升区内产业和人口综合承载能力,着力塑造“蓝绿萦城、中轴续脉、星团聚秀、国风巧筑”的风貌特色,到年,初步形成京冀共建共管、产业高端、产城融合、交通便捷、生态优美的现代化绿色临空经济区。

二、发展外向型临空指向性高端高新产业

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新机场是国家发展一个新的动力源”重要指示精神,牢固树立“大临空”理念,打造临空指向性强、航空关联度高的高端高新产业集群。提高招商引资质量,促进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装备制造、生命健康、航空科技创新、航空物流与高端服务业等产业发展,构建“1+2+3”现代高端临空产业体系,做到与大兴机场临空经济区北京片区、雄安新区、首都机场临空经济区、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以及天津滨海新区的协调联动,实现域外产业错位发展。

三、打造对外开放*策新高地

借鉴自贸试验区成功经验。主动适应国际经贸规则重构新趋势,充分学习借鉴其他自贸试验区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和制度安排,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开放*策和制度。突出改革创新。着眼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在投资、贸易、金融、事中事后监管等方面进行深入探索,强化改革开放举措的统筹谋划和系统集成;进一步缩减自贸试验区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探索建立跨境服务贸易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在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方面加大力度,打造营商环境优异、创新生态一流、高端产业集聚、辐射带动作用突出的开放新高地。

四、中部地区借力借势发展

产业借力发展。借助临空经济区外向型经济火车头的带动作用,强化产业定位,优化产业布局,提升产业生态环境,推进廊坊开发区及广阳区、安次区、固安县、永清县相关园区与临空经济区在高新技术产业领域的合作,加快集聚高端装备制造、商务会展、航空物流等产业,构建产业合作和发展新廊道,形成经济发展新引擎和增长极。城市借势发展。借势临空经济区对城市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推进产城融合发展,打造临空经济区半小时“生活圈”和“经济圈”;在九州组团建设“城市客厅”,布局国际会展、文体商务、休闲旅游等现代服务功能,打造城市新名片;完善城市功能,推进中心城区、永清、固安与临空经济区城市功能相互融合,构建城市发展新格局。

第八章扎实推动南三县与雄安新区联动发展

服务雄安新区建设,落实周边毗邻区域管控要求,推动交通互联互通,共建绿色生态屏障,加强产业合作对接,实现与雄安新区的协同发展、联动发展、错位发展、融合发展。

一、坚决落实管控要求

严格空间管控。严格控制与雄安新区毗邻区域城镇建设方向,严控城镇开发边界,强化房地产项目的规划审批,防止城乡建设无序发展;严格生态红线管控,落实生态用地的相关要求。强化土地管控。保障区域内高速公路、轨道交通廊道和相关站场,以及县城与高速公路、高铁站场道路衔接等重大项目供地需求;统筹航油管线、天然气管线、电力特高压、高压输配电走廊等建设,集中科学利用好土地资源。

二、推动交通互联互通

畅通外部快速交通网络。完善与周边地区的骨架性通道网络,配合做好雄安新区—新机场专线(R1)、津雄城际等轨道及京德高速(廊坊段)、京雄高速(廊坊段)、荣乌高速新线(廊坊段)等公路项目建设,形成对接京津、沟通雄安新区、通达大兴国际机场和天津港的重要交通依托。优化公路交通网络布局。加强普通干线公路、农村公路对接,适时开通一批廊坊至雄安新区的公共交通线路,尽早实现交通的无缝对接,形成区域畅达、网络开放、联通高效、方式绿色、运行智慧的综合交通体系。

三、构建绿色生态屏障

持续加强环境污染治理。持续巩固清洁取暖成果,强化工业企业深度治理,深入推进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实施河道分流域、分阶段治理,逐步构建流域系统化污染控制体系,实现重要河湖水系长治久清。推进生态修复与建设。推进白洋淀东淀、文安洼生态修复,开展河道清淤、生态水面建设、水系连通等工程,打造湿地生态走廊;加大河流水系、湿地周边规模化造林力度,推进道路景观带精准提升,打造高标准生态绿带。

四、促进产业提质升级

构建服务雄安的产业体系。精准借势雄安新区产业发展,引进高端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健康、商贸物流、生态旅游等现代服务业,形成分工明确、层次清晰的产业体系。促进传统产业提质升级。积极与雄安新区创新平台开展合作,围绕家具制造、金属制品、绝热节能材料等传统产业,开发具有高附加值的创新性产品,加快县域特色产业创新发展。夯实产业承接基础。拓展园区发展空间,完善园区配套设施,提高园区承载力,加大腾笼换“凤”力度。

第三篇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

把经济发展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坚持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以“1+5”主导产业为重点,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推动产业链条式、集群化发展,提高经济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

第九章推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加快发展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业、生物医药与大健康产业为主导的先进制造业,促进传统产业提质升级,保持制造业比重基本稳定,推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一、加快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

依托现有产业基础和京南·固安高新区新型显示和廊坊经开区大数据两个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示范基地,重点发展新型显示、大数据、通讯终端设备、软件及信息技术服务4大领域,以智能化、链条化为主攻方向,打造优势产业集群;其他区域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延链、配套发展。力争将我市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新型显示和智能终端产业集聚区,全国领先的大数据应用先行区。

二、大力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

依托现有产业基础,持续深化高端装备制造业行业分工,重点发展智能制造、航空航天、汽车及零部件、机械及成套设备等4大领域,攻克一批关键核心技术,研发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产品。智能制造。加快装备制造业智能化和数字化水平,努力构建以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等为重点的智能装备及智能化生产线。航空航天。重点在新一代惯导系统核心器件、航天科研模型等细分领域确立优势,以点带面,加快航空航天零部件集群化发展。汽车及零部件。提升专用车上装、汽车灯具等产品核心竞争力,导入新能源汽车、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链关键环节,打造现代化汽车配套产业基地。机械及成套设备。开发一批带动性强的重点整机产品和装备,推进一批重大装备产业化,加速形成京津冀区域有重要影响力的新型高端装备业制造基地。

三、发展壮大生物医药与大健康产业

落实“健康中国”战略,重点发展生物医药、医疗辅材、医疗健康三大领域,促进生物医药健康产业集群发展。生物医药产业。积极引进国内外高水平生物医药科研机构,支持其与本地企业建设国际一流的生物医药产业协调创新平台。医疗辅材产业。加快发展诊疗医疗设备、诊断试剂设备、家用理疗康复、医疗和辅助器具等产品。医疗健康产业。重点推进精准医疗和健康养老等领域发展。支持发展异地健康养老,医院建设,提升康复、养护、医学研究等水平,打造具有区域竞争力的生物医药与大健康产业基地。

四、支持传统产业提质升级

全面推进技术创新、产品创新、生产过程创新,积极引导传统产业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力度,以智能、绿色、质量、安全等为重点,引进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提升产品性能、质量及附加值,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不断拓展延伸产业链,探索个性化、数字化和智能化服务供给,促进传统产业技术进步和提质增效。

第十章着力发展现代服务业

积极构建以商贸物流业、金融与科技服务业、文旅康养业为重点的现代服务业体系,加快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发展。

一、积极发展商贸物流业

商务服务业。加快发展各级商业中心。培育壮大市、县两级商业中心,鼓励发展体验式消费、定制式消费,提升不同地域商贸业发展层次。聚力塑造会展行业品牌。做大做强以“中国·廊坊国际经济贸易洽谈会”为代表的会展品牌,搭建*策引领、对接洽谈和推进合作的开放平台,努力打造享誉世界的会展品牌。大力培育电商主体。加强*策支持、平台建设和资金项目引导,助力电商主体发展壮大。鼓励发展电子商务服务业。鼓励电子商务交易、技术服务、中介服务等平台发展,培育和引进一批具有重要行业影响力的企业,提高我市在电子商务咨询、法律、技术支持等专业服务的能力。推进电子商务应用。组织开展市级电子商务示范基地和示范企业创建活动,积极申报创建国家级电子商务示范城市、示范基地和示范企业。

现代物流业。集中打造以航空物流服务为主的高端物流服务产业链,推动廊坊“国家一级快递枢纽城市”建设,充分开发本土异地快递业务,大力发展面向京津冀区域市场的快递业务。积极开拓海外国际快递业务,支持有条件的企业海外建仓并鼓励共建共享。加强快递物流服务能力建设,增强快件处理能力,提高投递效率。促进航空物流、电商物流、冷链物流等业态发展。

二、大力发展金融与科技服务业

金融服务业。提升金融与产业良性互动水平,为我市经济转型升级和促进实体经济发展提供金融支持。大力引进境内外银行、保险机构设立分支机构或经营机构。引进培育金融中介服务机构,构建专业化金融中介服务体系。积极推动企业改制上市。

科技服务业。充分发挥科技服务业对科技创新和转型发展的支撑作用。构建开放式科技服务创新网络。依托北京大兴国际机场临空经济区廊坊片区、河北·京南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等重大承载空间,吸引京津大院大所、国内外知名科技服务机构在我市设立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产业技术研究院等分支机构。推动科技服务模式创新。鼓励科技服务机构创新发展理念,支持研发服务机构发展众包、众筹等新业态,支持科技服务机构开展行业融合、垂直整合,发展平台经济,加快形成一批集科学发现、技术发明和产业发展于一体的新型研发机构。支持科技服务企业创新发展。拓展产业科技服务应用,发展一批面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生命科学等领域的专业科技服务机构,培育一批服务新经济企业的综合性科技服务提供商、瞪羚企业和独角兽企业。

三、加快发展文旅康养业

旅游业。优化旅游产品新供给。做强做大运河风情休闲体验区和北京大兴国际机场空港旅游区等世界级旅游产品,做精乡村、温泉、生态、体育、文化、会展商贸和科技研学等七大主题旅游产品,做响乡村休闲、影视文创、温泉养生、骑行竞技等四大旅游品牌,提升旅游产品的供给质量,增强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搭建旅游发展新平台。促进旅游业与文化、农业、工业、康养、会展、体育和未来产业等特色产业融合发展,不断提升优化“旅游+”和“+旅游”产业质量。提高旅游要素质量。以高质量、高标准、高品质为目标,打造优质旅游公共服务体系。提升我市旅游影响力。做大“京津乐道、绿色廊坊”品牌,依托京津核心客源,精准定制营销策略,构建覆盖全媒体、宽渠道的旅游推广营销网络。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促进文旅融合。

康养产业。大力支持精准智慧医疗。支持有条件的医疗机构充分利用穿戴式、植入式智能设备、移动终端、固定终端等设备,积极拓展精准智慧医疗服务。加快发展健康休闲产业。对接京津高消费市场需求,加强休闲设施建设,发展包括体育运动、休闲旅游等健康休闲产业。加快形成康养机构集聚发展。以我市市区和北三县为重点,推进康养服务基础设施建设,鼓励康养服务机构连锁经营。加快推进康养产业数字化发展。康养产业与大数据、物联网、互联网等深度融合,鼓励国际品牌管理公司参与产业管理,进一步促进康养产业专业化、高品质、数字化发展,打造国际化、信息化的绿色生态康养基地。

四、加快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

积极培育“两业”融合新模式新业态,推动制造业企业业务流程再造、商业模式及业态创新,原材料企业加快向产品和专业服务解决方案提供商转型,消费品工业企业加快发展规模化、个性化定制,装备制造企业向系统集成和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商转型。大力发展工业设计,支持制造业企业工业设计中心建设,提升企业智能设计、协同设计、绿色设计能力。开展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试点,支持行业骨干企业和成长性企业探索“两业”融合新模式、新路径,争创“两业”融合示范城市、示范园区。

第十一章打造优势特色产业集群

按照“产业集聚、布局集中、资源集约、功能集成”原则,以园区为载体,推动园区错位发展,优化产业布局,提升园区承载能级,携手聚力打造一批特色突出、优势明显的硬核产业集群。

一、提升产业园区综合承载能力

适度超前布局基础设施。系统布局新型基础设施,完善综合交通枢纽、物流网络和能源产供储销体系;加快布局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高标准建设集“双创、孵化、产业化”于一体的企业孵化平台,促进创新链、产业链协同发展。推动产城融合发展。统筹布局文化、教育、卫生等公共基础设施和餐饮商贸、娱乐休闲等配套设施建设,完善开发区综合服务功能。

二、推动产业园区管理服务升级

优化管理模式。调整开发区考核办法,加快建立健全财*独立核算制度,深入推进人事薪酬制度改革,调整完善领导体制,加快向开发区下放项目、用地、规划、财税等审批权限,进一步强化招商引资、投资服务、项目建设、经济管理、科技创新等经济发展功能。提升园区能级,实施倍增计划,用三年时间实现全市园区营业收入和税收翻一番。强化土地集约利用。严格执行土地使用标准,加强土地开发利用动态监管,鼓励开展新增用地的前期开发和低效用地再开发,鼓励对现有工业用地通过追加投资、转型改造,提高单位土地面积投资强度和使用效率,打造经济“高产田”。

三、合力打造百亿级产业集群

加强分工协作。发挥北中南片区的比较优势,明确产业发展定位,中部县区重点打造临空经济发展区,北三县重点打造文创与高端服务发展区,南三县重点打造先进制造业发展区,构筑产业相对集中、优势明显、层次分明、互为补充的产业格局。提升园区能级。做大做强产业园区,推动廊坊经济技术开发区进入国家级开发区“第一方阵”,推动燕郊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争先进位,鼓励省级开发区争创国家级开发区。凝聚园区发展合力。以园中园、特色园为载体,细化细分产业门类,推进园区间协作发展,形成各具特色的产业集群。到年,力争形成高端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2个百亿级产业集群,都市食品等一批五十亿级现代产业集群。?

第四篇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建设创新廊坊

着力构建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多领域互动、多要素联动的综合创新生态体系,推动更多的高端创新要素在我市集聚、科技成果在我市孵化转化产业化,建设创新型城市。

第十二章倾力构建高效创新体系

充分发挥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的引领作用,加强与京津创新圈的对接合作,共同建设创新走廊。构架新型创新体系,强化创新载体建设,全面提升我市创新体系整体效能。

一、健全创新总体布局

建设“创新走廊”。以建设京雄科技创新走廊为契机,以科创园区为载体和支点,努力实现超常规发展,建设南连雄安新区,北接北京,产业联动、空间联结、功能贯穿的“创新走廊”。建设“创业之路”。依托地铁轨道交通、大广高速、京雄城际公路等重大交通网络,建设以北三县为重要节点,南北贯穿中心城区、固安、永清、霸州的“创业之路”。明确创新定位。紧密围绕临空经济区,以前端创新与尖端科技为主,打造国家创新动力核心区。围绕廊坊经开区、燕郊高新区、固安高新区、霸州经开区,以创新服务与高新技术发展为主,争创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聚焦区域走廊地区,以试验、孵化、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新兴产业)为主,建设创新成果转化基地。支持高新区提质增效,推进“创新型科技园区”和“创新型特色园区”建设。

二、加强创新研发平台建设

积极引进研发机构。大力引进国内外知名高等院校来我市共建研究机构,支持国内外知名企业和国家级科研院所、重点实验室来我市建设新型研发机构,开展多层次多领域的科技合作。支持企业创新研发平台建设。围绕新一代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及节能环保等重点领域,支持有条件的企业自建、共建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研发平台;支持领军企业牵头组建产业技术研究院、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等产业技术创新平台,联合开展行业关键技术攻关,重点推进机器人、航天遥感、VR(虚拟现实)等产业技术联盟建设。

三、完善创新孵化培育体系

补齐孵化链条短板。按照“前孵化器—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的科技企业孵化链条,弥补孵化链条短板,提升整体孵化效率;推进科技企业孵化器要素整合机制和服务手段创新,促进科技企业孵化器服务水平和运营能力双提升。建立公共服务平台。建立京津冀技术交易网络服务平台廊坊分支机构,鼓励企业积极申请中国创新驿站河北省基层站点,加快培育和引进一批专业检验检测认证机构,建立具有专利检索、展示交易、法律咨询等功能的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平台,建立科技成果信息公开系统。完善科技创新服务链条。以技术市场、资本市场、人才市场为纽带,发展研发设计、中试熟化、创业孵化、检验检测认证、知识产权等各类服务机构。

四、搭建创新成果转化基地

依托廊坊开发区大数据产业示范基地、固安高新区国家级新型显示特色产业基地、廊坊国家高技术服务产业基地等,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新兴产业孵化转化基地。积极推进京南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建设,重点培育清华大学(固安)中试孵化基地等创新转化基地,承接国内外及京津高新技术和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项目落地。

五、优化创新创业空间

加快双创平台建设。支持社会资本建设科技企业孵化器,加快推进廊坊科技企业创新创业园、龙河京津冀(廊坊)协同创新创业基地、河北省航天遥感信息处理与应用协同创新中心等创新平台建设。加快廊坊经济开发区、燕郊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北华航天学院等省级“双创”示范基地建设。集中建立创新社区。选择创新基础较好的县(市、区),集中打造一批具备完善的创新教育、技术研发、技术转移、创业孵化、科技金融及居住配套等综合服务功能的创新社区。择优建立创客新城。与特色小(城)镇建设相结合,选择配套设施完备、商贸交通便利、生活服务完善的黄金区域,建设高标准、高品质创客新城或创业街区。积极发展众创空间。依托重点园区、科技企业孵化器、高校院所、行业领军企业、创业投资机构,新建、改建一批创意工厂、创客基地、众创公社等众创空间。

第十三章提升企业创新主体地位

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促进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推动创新型企业梯度培育,构建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创新融通主体,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创新活力和创新实力。

一、梯度培育创新企业

实施科技倍增计划,支持一批龙头企业开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牌产品,参与国家和行业技术标准制定。培育发展一批“单项冠军”企业、“独角兽”企业、“瞪羚”企业和隐形冠军企业,打造一批创新排头兵企业。积极对接京津,着力引进一批辐射带动性强、科技含量高的高新技术企业。鼓励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科技人员带技术、带成果、带项目兼职创办科技型中小企业。遴选一批技术水平领先、发展潜力巨大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培育形成一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强化创新、创业、创投、创客四创联动,激发全社会上下创造活力,孵化培育一大批有活力、有潜力的科技小微企业。

二、增强企业创新动力

加强*府激励。加大财*支持力度,落实支持企业研发的税收优惠、金融支持和*府采购*策,鼓励企业扩大研发投入,指导企业申报国家和省级技术创新示范企业。推动制度改革。深化科技经费投入方式改革,将科技资金向创新主体、重点项目倾斜;健全以企业为主导的产业技术研发机制,支持企业牵头组织面向市场的重大科技攻关项目。降低中小企业创新成本。充分发挥创新券的作用,降低科技型中小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创新成本,激发创新活力。优化创新环境。弘扬企业家精神,强化竞争*策基础地位,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营造公平竞争市场环境。

三、构建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

构建企业主体、市场导向的技术创新体系,引导大中小企业、产学研主体深度融合、体系化创新,推进产学研用一体化。支持龙头企业与国内外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联合组建创新联合体,开展多层次多领域的科技合作。引导领军企业联合中小企业和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围绕产业链系统布局创新链,提供产业技术整体解决方案。推进国家级、省级、市级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工程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多层次创新平台布局建设,构建关键技术研发、成果转化、工程化、企业化链条技术创新体系,提升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条现代化支撑能力。

第十四章优化创新转化*策环境

加快完善激励和保护创新的制度体系,系统开展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加强创新创业服务,构建有利于创新发展的*策环境。

一、构建创新融通制度体系

围绕创新链梳理*策链、资金链、人才链,推动相关改革协同配套、相互促进,形成稳定的制度体系。完善知识产权、成果转化、金融支持等方面的*策环境,促进科技创新、实体经济、现代金融和人力资源的深度融合。推动创新*策与产业、土地、金融、人才等支持*策相衔接,形成指向清晰的*策导向。聚焦主导产业和县域特色产业集群,按照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科技领军企业成长路径,强化精准服务。

二、完善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机制

推进科技制度改革。改革科研项目形成机制,推动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主动围绕市场需求和产业发展需要确定科研课题和攻关项目。推进科研人员创业制度改革。通过引入股权激励、推进科技成果处置权和收益权改革等,鼓励科技人员携带科研成果创办企业或者到企业创新创业。建设开放联动的技术市场。构建多层次技术市场体系,实现创新要素高效集聚流动;完善科技金融公共支撑服务体系,推动技术市场与资本市场联动发展。加大*府采购扶持力度。完善*府采购制度,加大*府采购对创新成果产业化的支持力度,积极探索试行创新产品与服务远期约定*府购买制度。

三、深度融入全球创新体系

鼓励共建全球创新中心。鼓励创新型领军企业和优势科研机构,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传统产业优化升级领域积极与先进国家开展科技合作,共建一批国际科技合作产业园、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国际技术转移中心等。鼓励先进技术对接合作。鼓励企业用好自贸试验区、临空经济区等外向型发展机遇和资源,推进与国外先进技术对接合作,提升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鼓励企业在域外创业创新。鼓励有条件的科技园区和企业到域外科技创新资源高度集聚的城市布局研发中心,鼓励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在域外创新创业,开拓国际市场。

第十五章打造创新人才集聚高地

以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为重点,坚持自主培养和引进并重,深化人才评价和使用体制机制改革,完善人才保障和激励*策,建设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相适应的人才队伍。

一、全方位引进科技人才和创新团队

围绕青年拔尖人才开发计划、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项目、高技能人才振兴计划等,积极引进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和高技能领军人才。突出“高精尖缺”导向,引进一批带技术、带成果、带项目、带资金的高层次产业创新团队。柔性引进产业升级和学科发展急需的海外高层次人才和创新创业团队。实施“硕博计划”,大力引进优秀青年硕博人才。

二、加强创新型和高技能型人才培养

加强创新型人才培养。加快创业孵化示范基地建设,加强培养一线创新人才和青年科技人才。加强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建立学校和企业“双元制”技术人才培养机制,加大对本地人才队伍的梯次培养。加大对国家级、省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的支持力度,支持职业院校深化校企合作,大力发展工学一体的办学模式,提高我市职业院校高技能人才培养能力。推动省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建设。实施企业职工技能提升项目,加强劳动技能培训,强化实际操作技能训练和职业素质培养。

三、健全人才激励和保障机制

建立紧缺人才清单制度。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智能装备、生命健康、航空科技创新、高端服务业等重点领域,制定和完善创新型和技能型人才引进办法,拓宽优秀人才招揽渠道。建立人才跨区域资质互认、双向聘任、柔性引才等机制。允许高校、科研院所等事业单位及国有企业的科技人才按规定兼职兼薪,按劳取酬。建立以结果为导向的人才评价制度,在绩效评价、项目评估、人才流动等方面减少不必要的限制,推动人才跨地区跨主体流动,加大对青年人才的培养和支持。

第五篇加快数字化发展步伐,建设数字廊坊

突出数据作为新型生产要素的关键作用,发挥好数字技术的驱动作用,着力提升数字化生产力,加速我市经济社会各领域数字化发展步伐,带动数字经济向着更高层次更高质量健康发展。

第十六章发展数字经济

把数字经济作为高质量发展新引擎,推动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促进产业链、价值链延伸拓展,带动产业向中高端迈进,打造中国北方信息产业名城。

一、推进数字产业化发展

大力推动数字产业发展。建设数字创新中心,结合云计算、AI、工业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进行数字廊坊标准制定、方案开发、方案创新、成果推广、知识转换、企业赋能等工作,打造数字产业链的连接器、数字化能力的孵化器、数字廊坊的推进器;培育壮大数字化生产力,积极发展数据加工分析业务,引进培育数据清洗、脱敏、建模、分析挖掘、可视化等大数据企业,做大做强大数据产业。积极培育数字经济新业态。推进实物生产资料数字化,促进云旅游、云娱乐、网上博物馆等新模式发展;推动开辟共享生活新空间,促进远程办公、在线教育、网络问诊等新经济蓬勃发展;推动打造共享生产新动力,促进网络工厂、模拟制造、个性生产、众包设计等新业态发展。积极培育未来产业。面向人工智能、高性能计算、移动通信、量子通信、核心芯片、操作系统等重大前沿技术领域,积极发展新业态、新模式、新场景。

二、推进产业数字化发展

加快制造业数字化发展。推广“制造业+互联网”模式,加快智能装备、智能模块整体解决方案在企业智能化改造中的应用,发展个性化定制、网络化协同、智能化生产、服务化延伸、集成化应用等新模式新业态。加快服务业数字化发展。推动数字技术与商贸物流等生产性服务业深度融合,积极发展数字文化创意等产业。加快农业数字化发展。构建农业农村信息服务系统,推广农业物联网应用,加强先进适用数字技术在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等环节的应用。

第十七章建设数字*府

全面实施“指尖行动”,建立大数据驱动的*务信息化服务新模式,推进信息资源整合和深度开发,促进*务信息共享共用和流程协同再造,推进社会治理智能化发展,提高*府服务效能。

一、推动*府数据开放共享

健全市级*务信息资源共享交换平台。完善人口、法人、房屋等基础信息资源库和教育、医疗、证照等主题信息资源库,实现各部门自有数据归集渠道全部在统一平台部署。推动数据有序开放。在依法加强安全保障和隐私保护的前提下,稳步推动公共信息资源的有序开放,增强*府公信力,释放数据的商业增值潜力。

二、推进电子*务集约化建设

加快网上*府建设。推进各部门加强信息化和业务流程优化,推动建立线上线下高度融合的*务体系,全面落实跨部门、跨领域协同和网上并联审批机制,完善*府门户网站、移动*务、*务微博、*务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