霸州市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上党戏名家礼赞盆地天声连载之二 [复制链接]

1#
北京青春痘权威医院 http://m.39.net/pf/a_8736666.html

上*戏名家礼赞

——《盆地天声》连载之二

文/未无

编辑/林枫听雨

双峰并立(续)

目录

太行因子

天才精神

“戏比天大”

扎根乡土

无尽取藏

全能演员

“五求”列述

天才精神

为什么越是天才,越有着与天同大的吃苦精神呢?

天才的维特根斯坦坦言:上帝从不试图使人具有超出自身力量之外的能力。但是,那些人中之杰,总是千方百计突破限制,企图抓住杠杆的一端,或者将自己作为杠杆,将地球翻个个儿。

同样也是天才的阿·斯米尔诺夫说得更直接:越是天才,面临的任务就越复杂,也越重要。承担如此重任的天才怎么可以不以超常的努力勤奋学习,紧张工作,拼命劳动呢?我想,或许还可以这样理解:天才总是在创造的道路上探险破阻首当其冲,吃苦耐劳首当其冲,勤奋学习首当其冲。或者反过来说,那些天才人物首先是勤奋学习首当其冲,吃苦耐劳首当其冲,探险破阻首当其冲,个人的潜质充分发挥,超越常人,便成就为天才的事业。当然,还有我们再熟悉不过的马克思名言:在科学的道路上,是没有平坦大道可走的,只有那在崎岖的小路上不畏艰险奋勇攀登的人,才有希望到达光辉的顶点。

我的论断是:天才精神就是吃苦精神。

有人说,帕斯卡尔之于法兰西,犹如柏拉图之于希腊,但丁之于意大利,塞万提斯之于西班牙,莎士比亚之于英格兰。帕斯卡尔的话或许更深刻,他认为,人是在无限大与无限小这两个极限之间对立悖反着,既强大又软弱,既伟大又渺小,既悲悯又高岸。我像面对太阳一样面对这些闪光的名言。于是心想:天才总是天生的吃苦精神多一些,天生的责任心强一些,天生有一种高度的自觉性。因此,他们的心智是强大的,他们的行为是宏伟的,他们的心怀是悲悯的,他们的事业是辉煌的,他们以傲岸高峻屹立于世并不是偶然的。然而,我最钦佩的,还不是他们的大行动、大创举和大收获,而依然是他们超越常人的天生的吃苦精神。我总觉得,具有天生吃苦精神和同等自觉性的天才,总是多一些悲悯,多一些强大,多一些担当,多一些极其细密又十分明晰的责任意识。正因如此,他们才在无限大与无限小两极,总是比常人钻得更深些,走得更远些,份量更重些。这样的天才怎么可以没有伟大的吃苦精神呢?

亚里士多德说过:“领悟就是吃苦。”我认为,领悟与吃苦的关系,正像灵感与用功的关系,其中没有绝对却有必然。我同时想,亚氏的这句话如果由帕斯卡尔来解释,就应该是:人在自然界中的状态很微妙,对于无穷而言是虚无,对于虚无而言是整体,是“有”和“无”之间的分水岭。万事万物都出自虚无而归于无穷。谁才能追寻这些令人惊讶的过程呢?大概只有那些具备了伟大吃苦精神能创造奇迹的天才们。况且,天才对于至善至美的要求总是至高无上的。至善至美是什么呢?是品德高尚,是无穷追求,是对一无所知的不断破解,是对真理的不懈追索,或者简直就是真理本身。既然如此坚定不移永恒追求的天才们,怎么可以没有伟大的吃苦精神呢?

段二淼是这样的天才,赵清海也是这样的天才。他们都是具有天生吃苦精神的天才。

你,或者可以不承认他们是天才,但却否认不了他们非常人可比的吃苦精神。

正因如此,他们才以超常的天才和超常的吃苦精神登上高峰之巅,铸就永远的金字塔;才如同谭鑫培之于京剧的老生,梅兰芳之于京剧的青衣,杨小楼之于京剧的花脸一样,赵清海之于上*梆子的须生,段二淼之于上*梆子的小生,都有着无人可比的地位和光环。

说到天生的吃苦精神,我想起我自己的一点往事。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我在一个小市为市委主要领导弄文字。最紧张或曰最辛苦的是于一周之内完成四件较大的文稿。其中两件是领导讲话,另外两件是市委主要领导分别给省长和省委书记的汇报。在我近三十年的文秘生涯中,这是最紧张的一次。两个讲话是起草后打印的,两次汇报则是定稿后工笔抄写在笔记本上的。因为讲话尤其是汇报的成功,当时的领导,也就是崔光祖书曾表扬说“文好字好”。文,主要是我完成的;字,则是比我还小十岁,当年刚二十出头的同事抄写的。与此事有点联系的,是当时在市委主管一个部门后来曾主管全省文化管理工作的一位领导在会上借题批评:且不说你们有没有那个才,首先就吃不下那个苦。其实,我的这点才与苦,只是小人的一点小折磨。段二淼和赵清海学艺从艺经历的磨难,才是深刻记录着天才吃苦精神的可敬历程。

《上*戏王赵清海》一书有这样的描写:赵清海的东家李甲午是一个既懂戏又懂人的人。他对掌班赵清海的评价是:“他是为上*戏而生的。他对上*梆子的无比热爱,执着追求,无人可比,天外无天。上*梆子有了他,才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反过来说,唱戏就是他的命。如果不唱戏,真不知他还怎么活!”赵清海在高平的东宅村掌班二十六年,不知吃下过多少苦,受到过多少委屈,但他从来不以自己的苦累和磨难为意,从来没有因为受苦受累受委屈而发过火,从来没有因别的事与人争吵过。但如果有人攻击剧团,小看唱戏人,他必定会挺身而出。也就是说,只有在艺术的劳动创造和同路人受到轻蔑和攻击的情况下,天才的、具有伟大吃精神的赵清海才会为维护艺术及其艺人的尊严站出来说话。然而,如果有人批评他的艺术,提出剧团的某些方面应该改革和改进,他必定会抓住机会不知疲倦地同人家谈论半天。

赵清海与鲁迅先生相差不远,都是在抗日战争最苦难的岁月之先和之初就走了。假如再多给他一些岁月,苦难当更多,异彩将更放,功业必更巨大;如果能在建国后大展宏图,更是一番光景。相比之下,此后的苦难岁月,此后的美好时光,段二淼都经历了,充分地经历了。因此,他的历史,他的功业,他的辉煌,他的影响,也就更显著。

赵清海没有留下任何音像资料,却在戏剧史上留下辉煌功业,不仅当地承认,而且上了《中国大百科全书》,步入全国戏剧艺术名人之列。关于他在戏剧艺术方面的成就,我在《晋东南戏曲资料》、《上*梆子》、《戏王赵清海》和陵川文化馆赵喜胜馆长著的《赵清海传》等资料和书籍中深入检索,当年尤其当事人的材料都很有限。从他和大徒弟郭金顺的比较可以知道:第一,师傳戏路很宽,以须生为主,老旦、大净、二净、丑角全能,而且各有拿手好戏,徒弟没法比,既无此天才,也从未如此多行当尝试过。第二,师傳嗓音深厚、音域宽、音量大、中气充沛、气发丹田,高腔低调运用自如,抑扬顿挫游刃有余。高腔,清如高山流水,洪亮流畅,胜以裂帛;低调,浑厚豪迈,刚柔相济,声情并茂,余音绕梁。徒弟嗓也好,却同样没有师傳的天才,高腔与师傅没法比,整体力量差下很多,引起的轰动效应差距更大。第三,师傳对角色的理解,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把握,对性格的准确刻画,都达到极高层次,徒弟总有一些地方悟不到那样的深度,达不到那样的高度。《戏王》中还说:赵清海即是对同一人物的表演,也能迥然不同,判若两人。同是演诸葛亮,《祭东风》中舌战群儒,风流倜傥,落落大方,潇洒飘逸,儒雅清丽,宛如孔明复生,令人羡慕至极;《五丈原中》,六出祁山皆未大捷,身染重病,将不久于人世,恨不能乞求上苍再赐数年阳寿,那种低沉悲凉和出师未捷身将死的献身精神,表演到淋漓尽致,台下观众一个个泪流满面,似乎成为剧中人,连叫好都忘了。徒弟尽管得师傳真传,表演也很精彩大放,但在观众中的认可度,显然不能与师傳相比。

我特意向曾在“二淼戏”当鼓师、后来长期在戏剧界工作的姜学忠老师请教:郭金顺和郝同生的成就影响都很大,也都被公认,他们比段二淼怎么样?姜老师十分肯定地说:比不上。不说天才条件比不上,就是吃苦钻研也比不上。我又问到赵清海和段二淼?看过二淼戏的几位老戏迷说,两位的名气都很大。段二淼的妆、嗓、表演都特别出众。赵清海是前辈,艺术水平很高,出名更早。他们互相之间也很敬重。我还和朋友讨论到,一个人生成什么样子,长成什么样子,大都不在自己可控的范围之内;成就怎样,虽然与个人努力关系极大,但命运这东西,不可控的地方也很多,连孔夫子都要发出“命也夫”和“逝者如斯夫”的悲叹,何况常人呢?当年的“二淼戏”阵容强大,名震一方,甚至有振聋发聩之响誉,其中也有赵清海一份功劳。相比之下,段二淼名徒既多,影响又大,受过他教育的学生更多,后续艺术队伍渊源流长,在上*梆子名家中的声誉无人可比,如果不是“文革”的破坏和影响,成就会更大。赵清海的“戏王”地位是被公认的。他不仅艺术成就极高,带班传艺成就都很大,段二淼对他更是十分敬佩他。可惜在国难时期过早仙世,有生之年比段二少了十二年,未竞之业留下的遗憾也更多。

我对姜学忠老对戏曲发展有突出贡献的前辈的敬仰精神十分赞赏和感激。我在此也不是非要对二位上*梆子的泰斗人物,比不什么高低,论出什么长短,更不可能恰如其分的全面评价,我只是想通过比较并颂的方法,使一些精神至宝有一个较明白的表达。我所敬佩的,或者说我尤其经心极意的还不是他们的天才,而是他们天生的吃苦精神,是他们以超常的努做出了超常成就,一句话是对天才吃苦精神双峰并立的礼赞!

电视台的朋友问我,”三语“(《旷思敛语》《读书小语》《从师心语》)核心思想和基本追求是什么?

答:宽容、宽厚、宽阔、宽广。这”四宽“,不是我的自生自长,而是大思想家”三宽“部长点拨的结果。

.6.6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