霸州市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樊文稷益津关霸州城草桥关辨析 [复制链接]

1#
吉林白癜风QQ交流群 http://www.oyssw.com/yangsheng/8393.html

益津关是一个古老的关城。根据《词源》益津关条目记:“古关名。在今河北霸县,唐置。”可见,在霸州还没有建置以前,益津关就已存在多年了。据《旧五代史》记载:周世宗显德六年,即辽穆宗应历九年四月辛卯,“车驾次沧州,帝(周世宗柴荣)率诸军北征……辛丑,至益津关,守将终延晖以城降。”这就是说,周世宗兵不血刃就收复了益津关,当然益津关的关城衙署也没有遭到破坏,被后周完整的接收了。自此,后周军、及其后的宋军就驻扎在了益津关。

益津关地区原属幽州永清县南部。周世宗还把这里叫永清县,又把属于鄚州(今任丘)的文安,属于瀛州(今河间)的大城两县合过来,设置了一个新的州--霸州。可是辽国不承认这个新州,还和这个地区叫益津关。这时,益津关就成了宋朝永清县的县治和霸州的州治。

据年版《霸县志》转录五代史所记,后周显德六年五月,“以益津关置霸州,命韩令坤为霸州都部署率兵防守,并诏发滨(今山东滨州)棣(今山东惠民)二州民夫筑霸州城”。据《辽史》载:“辽穆宗应历十三年正月(公元年),宋欲城益津关,命南京(辽之南京,今北京)留守高勋、统军使崔延勋以兵扰之,乃不果城。”又载:“辽穆宗十七年二月(公元年),高勋奏宋将城益津关,请以偏师扰之,上从之。”又载:“会宋欲城益津,勋上书请假巡檄扰之,帝然其奏。宋遂不果城。”

从这些历史记录来看,后周、宋朝初年,一直在建筑霸州城,而且工程巨大,以致征发了山东两个州的民工到霸州来参加建筑。而辽邦一直在派兵袭扰,使宋朝“不果城”,也就是袭扰得宋朝无法完好地建成这座城池。

按前面的引文记录,后周及宋不是完好无损地接收了益津关吗,军有城守,官有衙署,那么为什么还要建霸州城?这里所言的建城,是在把原来接收的益津关加高加固呢,还是在建筑一座新城?下面做以下分析。

一,从《辽史》载文的文意分析,宋朝不是在加固原来的益津关,而是在建一座新城。《辽史》载,辽穆宗应历十三年,辽邦出兵袭扰,使宋方“不果城”。四年后的应历十七年,又记载出兵袭扰,宋方“遂不果城”。如果宋方是加固益津关,益津关原来就是完好的城,就谈不上“不果城”。再从《辽史》这两段文字的前面看“宋欲城益津关”,“会宋欲城益津关”,都是说宋朝要在益津关这个地方建城,而不是“宋欲固益津关”或“宋欲修益津关”。在霸州建置了八年后,霸州仍然“不果城”,那么这样长的时间,防守边关的宋军驻扎在那里呢?霸州的衙署驻在哪里呢?当然是在原来就完好的益津关。这就可以看出,宋方长期建筑而“不果”的城和原益津关是两个不同的城。这就是新的霸州城。这个城应该在原益津关的北部,更具有向北方发展、前进意义的地方。

《辽史》为什么说“宋欲城益津关”而不说欲城霸州呢。因为辽邦不承认后周、宋设立的霸州、雄州这样的建置。所以“欲城益津关”是说在原益津关这个地区建城,也就是在宋朝设置的霸州这个地面建城。

二,从工程规模看,这是在建设一座新城

为了在霸州修城,征调了山东滨州、棣州的民夫。两州民夫人数少也应数千近万,到辽穆宗应历十七年,霸州建置已历八年,仍“不果城”,城到底什么时候修好的,没有记载,由此可知工程巨大。如果是对原益津关修修补补,一则不需要这样多的民夫,二则也不需要这样长的时间。

三,建新的、更大的益津关符合宋朝的战略需要

既然原来有一座完好的益津关,宋朝为什么还需要修一座比原益津关更大的城呢?益津关属于辽邦幽州管辖的时候,其作用是防备南方汉族政权向北进攻。在益津关的南面,还有鄚州(今任丘)、瀛州(今河间)两道防线,益津关处于辽邦的战略后方,因此城大城小并不显特别重要。宋朝控制益津关以后,益津关就成了宋朝抵抗辽邦进攻的最前线,成了宋朝进攻辽邦的前沿基地,其重要性陡然上升。宋朝为巩固边防,为了聚结向辽邦进攻的部队,必须有一座更大的城做为军事基地。因此,建一座比原益津关更大的城是宋朝的战略需要。

四,从霸州城的地貌印证《辽史》记载

霸州老城东西长三里,南北宽二里。在其城内的北部,从东城墙到西城墙,包括现在的金域湾小区及其南到霸州清真寺北、其西的古建筑街、明珠超市、市*校、再西部的老霸州一中操场都是盐水河大坑。这一片大坑几乎占去了霸州城三分之一的面积。这里的水盐分很高,不能饮用,以致名叫“盐水河”。那么宋朝修霸州城时有何必要把这样大片不能飲用的水域圈到城内。如果把这片水域设置在北城墙之外,不是更利于霸州城的防守吗?

从《辽史》明确记载的辽军在应历十三年和应历十七年两次出兵袭击霸州的修城人员这一史实来看,辽军在这期间及以后相当长的时间内不断地干扰宋方的修城。宋方在督工修城,辽军不定何时就会来袭。辽军从北方而来,首先受到袭击的肯定是修北城墙的民夫。等宋军从益津关出动反击辽军,民夫也一定会受到很大损失,这就大大影响了修城的进度。为了保护修北部城墙的民夫的安全,不得已,只能从城墙内取土修城。这样,辽军小股来袭或辽军巡逻游骑骚扰时,宋军在城外拒敌,城内取土仍可不停。时间一长,沿着北城墙之内就因取土修城而形成了连绵巨大的坑塘。

再看霸州南城墙以外,是比霸州城内南部低洼很多的洼地。年前,南关到国道都没有马路。这就是修南城墙是从城外取土的遗迹。南城墙外不远就是宋军把守的老益津关,辽军袭扰部队不敢冒然绕击南城,所以修南城的民工可以相对安全地从城外取土修城。

从霸州老城的这一地貌遗迹可见,正如《辽史》所载,当年宋辽双方为修霸州城进行了长期的争斗。宋方以原益津关驻军为依托,保护修城。辽方幽州驻军不断出兵破坏。这个过程可能有十年也可能更长。但从宋辽澶渊之盟约定以霸州之北的白沟为界来看,到杨六郎镇守三关时,城已基本修成,不然何谈以“霸州之白沟”为界呢。

五,原来的益津关城和新益津关

新的霸州城修好后,这个新的大城就成了霸州的州治,也成了新的益津关城。澶渊之盟以后,逐渐成了宋辽边界的政治、经济、军事重镇。原来的益津关随着宋辽边关的休战,及以后金、元的南扩,渐渐失去了重要的战略意义而圮废消靡,无再言及。

史界都认为益津关就是霸州城,这一认识没错,因为不论是老的益津关还是新的益津关,和霸州州治都是一体的。可是原来的老益津关在什么地方呢?

据明嘉靖《霸州志》古迹栏目载:“古南关城,赵武灵王所筑。因朝鲜有关城,故此云南关城也。”清同治《霸州志》古迹栏目载:“南关故城,在州南。《九域志》:州有南关城,赵武灵王所筑。”民国二十三年《霸县新志》古迹栏目载:“古南关城,在霸州南。《九域志》:州有南关城,赵武灵王所筑。以朝鲜有关城,故此云南关。今无考。(《日下旧闻考》)”。

这几部志书所载史实基本相同,都言道霸州城南有一个关城,其名为“南关城”,这应该是事实。按其解说文所言,此城是赵武灵王所筑,虽系传说,勉可采信。因为在战国时期霸州这块地方确实属过赵国。然文中又说“因朝鲜有关城,故此云南关城也。”如果把此文中“朝鲜”理解为现在的朝鲜半岛上的国家,把霸州南部的古关城和避讳朝鲜的关城名联系起来,似是无端之说。如果此段文字的“朝”解为“我们现在的朝代”,“鲜”解为“很少有”,那么此文可解为“因为我们的朝代很少有一个城的旁边,还有一个同名的关的现象,所以把这个处在益津关南部的老关城叫做‘南关城’”。这就是说“因为这个古老的关城位于霸州益津关之南部,故称南关城”才是合情合理的解释。扯到“朝鲜”,则是徒生不解不通之迷。

我推测,此霸州南部之关城很可能就是原来的老益津关。因为一则位置很对。二则,合于霸州建城之脉络。推测其位置可能在霸州城南五里的王伍房一带,因为霸州城南至六郎堤南水泊之间,只有王伍房是高地,适于建城。至于说原益津关是“唐置”,只能说唐朝才有益津关的行政建置。唐以前就已有此关此地,只是那时叫何名称,已无可稽考了。

六,霸州城和草桥关

据明嘉靖《霸州志》载:“草桥关,在城北一里,宋辽分界处,杨延朗建,今废。”清同治《霸州志》载:“草桥关,《长安客话》:霸在宋世,盖与辽分界处,州北一里。相传杨延昭建草桥于此,因以名。王遴《草桥古渡》诗‘几向水边寻古迹,宋辽分界草纵横’。今废。”

这两段记载都是说明霸州城北部宋辽分界的界河上建有一座“草桥”。所谓“草桥”,有草创之桥、茅草之桥涵义,应是言此桥简易、不牢固。但是这两段记载亦有所不同。前文是说杨六郎在霸州城北又建了一个关叫草桥关。后文似是说因为杨六郎在霸州北一里处建了一座草桥,因而这个关就名叫草桥关。其引用的王遴诗只是说明草桥确实有过,但在明朝时期,宋辽分界于何处,草桥于何处已无迹可寻了。那么到底是在城北一里建了草桥呢,还是与霸州城相隔一里建了草桥关呢?这个草桥关到底在哪里呢?

按《续资治通鉴长篇》关于“辽人入霸州榷场”事件记载:“先是,高阳奏:霸州相度北门外桥,自元佑三年増修,后为水坏,沿边安抚司令复修。及施工,北界屡以兵来,即令婉顺应答,过作提防。六月甲辰,北界忽将人船千余,夜围榷场,叫呼拆桥,梯城射伤戍卒四十六人,其一人死。”又载:“寻闻敌移谍云:‘桥属北界,合从北界修。’乃诏边吏:‘如北人来修桥,无得与争,须俟其去,即行毁拆。’时,路昌衡自高阳归,入对,亦言修桥比旧太高,致敌惊疑。”

依上文所叙,所谓霸州北门外的桥,界河上的桥,就是榷场北面的桥。这座桥屡修屡坏,那肯定是一座简易的桥,以后修了一座高大坚固的桥就引起辽邦的袭击,桥被拆毁。那么这座屡修屡坏的简易桥,就应该是“草桥”。文中又叙,辽军进攻榷场时,出兵千人,“梯城射伤戍卒四十六人。”说明榷场建有城墙,派有兵将守卫,俨然一座关城。如果说草桥之旁就是草桥关,那么榷场的城墙城门就应该是志书中所说的草桥关。霸州城已名益津关,已是很响亮很具历史意义的名子,不可能自己再名草桥关。

综上文所述,可做以下推定:古霸州南北方向有三座关城。霸州城北部界河边的榷场城墙关隘,就是传说中的草桥关。霸州老城就是宋朝建置的霸州益津关。霸州志书所载的州城南部的古南关城,就是周世宗收复的原益津关。

参考资料:

1.《霸州旧志合刊》

中共霸州市委史志办公室,年12月

2.《元丰九域志》网络版

3.《从“辽人入霸州榷场”事件考析北宋霸州榷场》

胡树全《霸州文苑》第4期

作于.6.12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