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报记者孔颖超
小小手套成就致富梦3月12日一大早,位于上*区东南山区老浦山脚下的荫城镇工农庄村扶贫车间里已是一派忙碌景象,5台自动化棉线手套编织机匀速运转,一团团白色、橘色线团在“哒哒哒”的声响中转眼便成为一副副棉线手套。机器旁,工人们戴着口罩,保持间距,正忙着锁口、分拣,一摞摞棉线手套被整齐地码放起来,等待装车送往煤矿企业。为确保小康路上不落一人,工农庄村除兜底保障特困人口之外,还结合本村贫困户、低保户、残疾人等困难群体普遍年龄偏大、自身文化程度不高、外出务工困难等实际情况,积极探索扶贫新模式,于年5月建立了扶贫车间,日产双棉线手套,方便贫困群体在家门口就业,由“输血式”扶贫转向“造血式”扶贫。这个车间的建立,使全村11户贫困家庭实现了“一人就业、全家脱贫”。“经过严格消毒防疫、人员健康检查,扶贫车间2月27日复工复产。”工农庄村*支部书记王布兰说,疫情防控不松劲,脱贫攻坚也一步不能停,随着上*区煤矿企业有序复工复产,面对一边是手套需求量逐渐增大,一边是贫困群众坐在家里无事可做的实际,他迅速与镇*府沟通后,便开始与村委会成员筹备复工复产事项,挨门逐户登记复工人员的信息,并积极与煤矿联系,了解棉线手套所需数量。“复工复产后,我们严格采取测量体温、佩戴口罩、消毒防疫等措施,目前到岗工作的员工有11人。复工当天上午,我就接到从荫城镇*府打来的电话,是一个两万副手套的订单,实现了开门红。”王布兰告诉记者,计划再投资60万元购置一台自动手套粘胶机,吸纳更多贫困群众来务工,帮助他们增加收入。今年是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的收官之年,按照疫情防控与经济发展“两手抓”的目标要求,上*区坚持把就业扶贫作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重要抓手,充分发挥扶贫车间就近就地就业优势,加强宣传引导,积极帮助扶贫车间尽早复工。工农庄村建档立卡贫困户王根楼多年前因车祸腿部受伤,加上妻子身患残疾,家庭生活十分困难,自去年来到扶贫车间后,除每月有了元的稳定收入,还不耽误家里的农活儿。“登记了信息、检查了身体后,村委会6通知我上工,心里特别高兴。村委会每天给发口罩、测体温,咱就一个任务,做好防护好好干活,日子有奔头!”王根楼乐呵呵地说。文/本报记者王雨苗
3月11日,潞安集团高河能源有限公司,矿工在入井口经过体温检测后进入工作岗位。该公司在全面复工复产后,本着科学防疫、精准防疫的原则,从严从实从细落实各项防控措施,保障矿井安全生产持续稳定。(本报记者杨军摄)
编辑:常思齐
监制:张宏琰陈建波
版权声明长治日报社所属《长治日报》、《上*晚报》、i长治网和新媒体平台享有版权的内容,任何单位及个人在互联网、无线客户端、微博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