霸州市论坛

首页 » 问答 » 地理 » 用当今视角看五代十国时期南北水路交通
TUhjnbcbe - 2023/3/2 19:13:00
如何治疗白癜风土方 http://m.39.net/pf/a_4595403.html
安宁市 http://www.anningzx.com/

五代十国作为中国历史上以割据和混乱为主调的时期,十个割据政权并存下,该时期政治、经济、文化都是多元化,呈现“百家争鸣”态势,因此在多方面都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而水陆交通作为沟通各地的必要因素,交通从古至今都处于很重要的地位。有人说:先修路才能后致富,就是这个道理。那么五代十国的南北水路交通到底是什么样的,影响其发展变化的因素又是什么呢?

据了解,五代十国形成于唐朝灭亡之后,所以唐朝的水路交通情况对于研究五代十国时期的水陆交通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主要分为南方以长江为主,北方以运河为主。

然而由于连年征战,部分运河年久失修,导致堵塞和破坏,无法进行正常使用;新修葺的航道在南北方均有分布,为连接南北交通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在结合时代背景和政治背景的前提下以地区为界,对该时期的南北水路交通进行简要研究,分析其成因及影响。该研究成果对于研究中国古代水陆交通发展也具有积极意义。

一、黄河以北的水路交通探索

大业元年(),连接黄河与淮河的通济渠开始修建,通济渠是联系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四大水系的纽带。

“枢纽天下、临制四海、舳舻相会、赡给公私”

生动直观的体现了通济渠的枢纽价值。

唐朝时,通济渠被改为广济渠,全渠走向没有改变,起点由河南洛阳引谷、洛二水和引河通淮工程两段组成,渠尾仍在盱眙,总长公里。

大业四年(),隋炀帝为加强对北方边防,巩固对华北的统治,征发河北诸军百余万人开永济渠。

永济渠东经新乡、汲县、黎阳(今浚县境)、临河、内黄,向东北经馆陶、临清、武城、德州(长河)、东光、南皮、至清池(沧县东南),利用清漳水道到天津;自天津接潞河至武清县(雍奴),入蓟城(今北京市区西南)。其长度与通济渠相差无几。

虽已有好几条交通价值十分良好的河流,但由于五代时期讨伐割据,各国忙于战争,无暇顾及河道修浚,致使运河不能充分发挥其作用,几度荒废。

然而黄河南北归于统一之后,统治者们开始重视对于河道的整治,以便更好地发挥运河对于漕运、客运、商运等方面的作用,从而对经济、文化发展和对外贸易交流发挥重要作用。

如唐庄宗同光二年(),黎阳运河河道堵塞,需要疏通,遂从郓州调兵两千增援卫州修缮河道。

永济渠流经幽州的部分河道曾被整治,最终整治长达一百六十五里,宽度则由九十步降到六十五步,整治路段也精确到由王马口至淤口,即由如今的河北霸州信安镇至北京大兴与河北武清之间。

其实在唐朝之前的五代十国时期,就已经有了对于河道的修整工作。

“帝之南征也,契丹乘虚入寇”。

由于契丹游牧民族经常南下骚扰,为抵御外敌并向契丹开战,后周时期也曾对永济河进行整治。

据《资治通鉴》记载,“自沧州治水道入契丹境,栅于乾宁军南,补坏防,开游口三十六,遂通瀛、莫”。

此次疏通河道由沧州至乾宁军,由南至北,为军队北上征讨创造了良好的交通便利,遂有“上至沧州,即日帅步骑数万发沧州,直驱契丹之境”。

周世宗任命韩通为陆路都部署,赵匡胤为水路都部署,做好了水路、陆路两手准备,于是有“己亥,至独流口,溯流而西。”水路通畅可行。

古代另一重要的引漳水利工程天平渠,由张延美于后晋天福六年()进表,以“通济运”为目的“请开淘相州界天平渠,通济运”。

唐高宗咸亨三年()天平渠遭重整并扩大支渠,既增加灌溉面积,又便利了河道运输。由于天平渠所流经的地理位置重要,所以在与契丹交战的过程中,天平渠发挥了重要的漕运作用,为运送战争所需物资提供了重要保障。

二、黄河以南的水路交通探索

黄河以南诸国水路多于黄河以北诸国。

因为运河的存在,各地货物可以互通有无,人和物能够更加简单地实现空间位置转移,人流和物流在运河上穿梭不息,呈现出一片繁荣的景象。

隋代所开凿的运河奠定了水路交通的基本规模。而在五代十国时期,负责沟通长安的广通渠早在安史之乱之后就逐渐淤积,后来完全堵塞,无法发挥交通作用。

由于洛阳具有重要的政治地位,后梁统治者为了保障都城的稳定需求,对通往洛阳的水路维护较为重视,漕运较为畅通。

此段运河西起潼关北,东至位于荥阳北面的板渚,自板渚导黄河入汴水,顺汴水南入淮河,再由扬州的瓜洲流入长江,最终流入余杭。

这一时期从洛口至洛阳的这一段,从洛口以下利用洛水的自然河道,在偃师西挖了一条直通洛阳的漕渠。

然而在同光二年,这条河道遭到搁浅,逐渐无人问津;直至后唐才重视对洛河的修葺疏通,为了通航而开淘洛河。

相较于洛阳,汴州似乎更受五代多数王朝重视,大多数王朝选择将都城建在汴州。五代时期汴州的水陆交通主要依靠于黄河、汴河、蔡河和五丈河,汴河即隋代所建通济渠,在唐代改成汴河;蔡河建于唐代;五丈河修建于武则天时期。

这些河道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方便了运输,但是由于黄河泥沙沉淀,汴口经常被淤泥堵塞,影响了正常航运,所以无法实现南北大贯通。

然而为了保障漕运的畅通,五代各朝都比较重视对河道的疏浚,且主要集中在后周统治时期。

据史料记载,当时的汴河“汴水自唐末溃决,自埇桥东南悉为污泽”。

后周的统治者意识到为了征讨南唐,夺取淮南,首先的必要工作就是疏通汴河。于是周世宗于显德二年()“先命武宁节度使武行德发民夫,因故堤疏导之,东至泗上”,在战争期间又修筑北神堰来调整水位,确保战船顺利行驶。

蔡河由于在五代时期受到轻视而导致水量小难以漕运,于是后周显德六年(),周世宗命马军都指挥使韩令坤负责在开封城东,引汴水入蔡河,以增加其水量。

五丈河是引汴河水入白沟而形成的,不过五代时期由于水量过少,这条运河也难逃断航的命运。不过好在周世宗不仅重新恢复了这条水道,还为了延长水道将其与济水相连。

三、南方各地水路交通的演变

江南素有“水乡”之称,自然水道与人工运河交错,形成了贯通各地的水路交通网。

《唐语林》所述“凡东南郡邑无不通水,故天下货利,舟楫居多”,记载了水路的重要作用。

隋代的江南河北起京口,流经常州、苏州,环太湖东侧至余杭;到了唐五代时期,这条运河的各条河段都被大规模整治,以便继续发挥沟通南北交通的作用。

江南河京口至丹阳段河道缺水,需要用丹阳附近的连湖水进行补充,但是由于附近百姓围湖造田,导致湖面缩小,无法储水,不能为运河补充水源。

基于这种情况,唐代对其扩湖面,修斗门,既保证了农田灌溉,又为运河提供了充足的水源。

然而由于唐末战争频繁,使得练湖失去了调节运河水量的作用,故南唐丹阳县令又重新整治练湖,立斗门,筑堤岸,恢复了练湖往日的繁荣,继续维持运河的畅通。

江南地区的其他水道也曾被整治,例如秦淮河,秦淮河自秦代以后成为秦淮河,从句容、溧水、茅山一带的来水汇入长江,是一条重要的水上航道,并在杨吴统治时期汇入金陵城内,通过对河道的疏通和修整,基本奠定了秦淮河在南京的规模。

还有昆山境内开凿的新洋江,“既可排流潦以注松江,又可引江流溉冈身也”。这条水道的开凿不仅为江南河补充了水量,还沟通了与松江的通航,便捷了太湖流域的水上交通。

中江系统的水道具有重要作用,所以有了整治中江,疏通河道,这条河道沟通了太湖和芜湖之间的内河航行,还可以连接青弋江之间的水路交通。但是后期的修建却导致河道无法士大船通航,只能使载重较轻的船只通过。

地处西南方向的福建、岭南等地人工开凿水道较少,主要依靠自然水道。福建地区的主要水系建阳溪由武夷山发源,最后由福州汇入大海。

而川蜀地区地势复杂,无法发展大规模的水上航行,在五代十国时期,长江三峡一度成为繁忙的河道,要与其他地区通航,必须流经长江。

结语

五代十国时期水上交通的发展蕴含着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也反应了水上交通在政权动荡时期的重要作用。

如今,我们我们站在历史长河的一端去分析另一端,应该用客观的角度分析,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要多看史实,用事实说话。

1
查看完整版本: 用当今视角看五代十国时期南北水路交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