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说起霸州,都说是“千年霸州”。那是因为建置霸州,是在唐朝以后的五代十国时期的周世宗柴荣显德六年,那是公元年,距今有一千多年了。为了区别周文王、周武王的周朝,史学家们和五代的周朝叫做“后周”。那么霸州这块地方,在不叫霸州以前叫什么地名呢?在西汉初期,霸州的西半部分叫做“平曲侯国”,管理这这个侯国的人是平曲侯——公孙浑邪。
公孙浑邪,西汉功臣,著名军事家、阴阳学家,甘陕地区义渠族人。西汉景帝时期,因为平定南部刘氏诸侯的“吴楚七国之乱”立有大功,在景帝前元六年四月,被封为“平曲侯”,辖三千二百二十户。《括地志》云:“平曲故城在瀛州文安县北七十里。”这就是史书记载的霸州区域的第一个行政区划名。公孙浑邪就是霸州地区第一个有名姓的居民。
义渠人的祖先居住之地是现在的甘肃、宁夏、内蒙古地区,是和匈奴、羌族、汉族都有血缘关系的少数民族。他们的上层头领,在秦朝时期已在很大程度上汉化了。公孙浑邪汉化程度更高,不然他怎么会成了研究易经的阴阳学家呢。他的著作《公孙浑邪》就有六卷,可惜现在史书只有书名,而不能窥及原貌了。公孙浑邪在汉文帝时期归汉,在汉景帝时期因功被任命为陇西太守,后又晋升为“典属国”,主管西汉的各附属国和境内的各少数民族事务,同时被封“平曲侯”。为我们中华民族的团结统一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他的封国都城平曲城就是现在霸州煎茶铺镇的平口村,封国的地域大致包括现在霸州辖区的西半部。
据明嘉靖年间的《霸州志》载:“平曲城在城东二十五里,汉景帝封公孙浑邪为平曲侯即此”。据《元丰九域志》载:“莫金口城,汉封公孙浑邪为平曲侯,即其地。”莫金口就是现在霸州南部的营上村、文安的口头村。从那里到煎茶铺镇的平口村有十几公里,而平口村既然是平曲侯国的“都城”,就不可能是这个平曲国的边境,他的东部肯定还有属地。按这样看来,西部半个霸州就应该都是“平曲侯国”辖地了。
现在的平口村,在霸州明朝、清朝、民国的《霸州志》中都是叫平曲。可是这些古志书的地图上标注的名字都是“平口”。可见这个地方既叫平曲也叫平口有很长时间了。老百姓传说是杨六郎在这里和辽国军队作战时,一股辽军窜到平曲,向老百姓打听这是什么地方?老百姓一看是敌寇来了,就说我们这里是“平寇”,以后就转叫“平口”了。也有传说是日本鬼子来到这里打听村名,老百姓说这里是“平寇”,平日寇嘛!这应该都是民间创作的爱国故事传说。实际情况可能因为平曲一直是个战略要地,金、元时期这里是有名的“平曲水寨”。是要地就要建关设卡管理,要过这个地方叫要被盘查,这里就成了一个关口。因此正式名称是平曲,可是也叫“平曲口”,简称平口。就像长城上的张家口,喜峰口,古北口一样,平口也是一个关口。
平曲到清朝时还有城墙。清高宗乾隆皇帝还专程去访查,并作了一首《过霸州》的诗。诗曰:
策马经平曲,春泥衬马蹄。土城无埤堄,淀水下凫鷖。
野色行逾远,云容看复低。防边前代迹,往往尚堪稽。
埤堄就是城墙上面用砖石修砌的高矮不等的墙,以利于防守的士兵隐藏自己,打击敌人,俗称“垛口”。按乾隆皇帝的诗来看,那时平口还有土城墙,只是上面没有砖石垛口了。别人和乾隆皇帝说这座土城是杨六郎防守三关时修的,他表示怀疑,认为还应该考查。
公孙浑邪的儿子公孙贺是汉武帝时代的重臣,娶汉武帝皇后卫子夫的姐姐为妻,和汉武大帝是连襟。曾任太仆、左将军、车骑将军、宰相,七次率军出击匈奴。
公孙浑邪死后葬于他的封地內。墓地在平口村南部二里的花桑木村。这个墓地一开始肯定是叫“公孙浑邪墓”的。但是公孙浑邪是西北高原上的少数民族,他们曾经建过一个叫“鞑靼(dada)”的地方政权,汉人就叫他们“达子”。鞑靼的意思是“穿华丽皮袍的人”,这没有贬义。后来人们就和这个墓叫“浑邪达子墓”,“花达墓”。年以后才改叫花桑木村。